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十字架報》:二十三條立法旨在達到令人生畏的目的

發表時間:

法國公共財政狀況不佳,巨額債務和赤字令人震驚;法國與比利時之間秘密分娩下的嬰兒走私持續30年後,受害者打破沉默;以哈衝突爆發5個半月,如今的加沙滿目瘡痍,淪為一片廢墟;這是21日出版的法國各報頭版關注的焦點。此外,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引發的反響以及中國公布吸引外國投資者計畫和在華歐洲企業普遍懷有不安全感的消息,則是關於中國話題的報道。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異常嚴厲的二十三條立法引發人權捍衛者擔憂

香港立法會以極快的速度審議通過了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繼續引發法國媒體的關注。《十字架報》和《回聲報》分別載文,報道和分析了二十三條立法的寓意以及引發的反響。

《十字架報》指出:這項國家安全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令人生畏。該法案異常嚴厲,引發人權捍衛者擔憂,並受到西方的譴責。批評者指責這項法律不清晰且嚴厲,它規定將嚴懲分裂國家、顛覆中央政府、恐怖主義以及勾結外國勢力等罪行。

香港一名社會學家認為:二十三條立法完善了一些安全條款,但並非必不可少,現存的法律武器庫基本已足夠,這是一項用來嚇唬人的法律,因為政治異議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壓制,危險已不復存在。

由於新法在如何實施方面含糊不清,有些定義十分“模糊”,特別是在竊取國家機密方面,其中包括國防情報,也包括有關城市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的信息,引發了當地商界人士的擔憂。

人權活動人士則認為,這項新法是對個人自由的最後一擊。國際特赦組織中國事務總監沙拉-布魯克斯表示:二十三條立法“將中國大陸的‘國家安全”和’國家機密’等法律概念直接引入香港法律,其方式引發對香港未來的普遍擔憂”。

《回聲報》報道指出:商業屆人士和人權捍衛者對該法律的前景表示擔憂,他們曾呼籲立法者審慎考慮其效果。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福爾克爾-蒂爾克(Volker Turk)指出;香港立法會倉促通過如此重要的一項立法,令人感到震驚。儘管人們對其中許多條款不符合國際人權法表示嚴重關切。這位人權事務專員擔心:該法模糊而寬泛的條款可能導致受國際法保護的一系列行為被定為犯罪,包括言論自由、和平集會以及接收和傳播信息的權利等。

歐盟方面擔心此法對公民“權力和自由的潛在衝擊”,以及可能對“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香港長期吸引力”造成的影響。倫敦也作出表態,譴責二十三條立法“將進一步損害其前殖民地的權利和自由”。

《費加羅報》突出報道了北京針對西方批評新國安法的反響。中國指責“某些國家”“誹謗”香港新的立法。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指出:中方對個別國家和組織“抹黑香港國安法”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中國公布吸引外國投資者計畫

此外,《回聲報》刊出兩篇報道,分別介紹了中國公布吸引外資計畫以及歐洲在華企業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

為吸引更多外國投資,北京政府剛剛公布了24項措施。北京的這一舉措是在期待中的復蘇依然緩慢的背景下作出的。2023年,外國投資者大多持謹慎態度,在中國的投資有所下降。為了扭轉此一局面,中國國務院公布了一項包含24項措施的計畫,決定擴大市場准入,讓外商增加對銀行、保險、醫療等行業的參與。北京還承諾改善在華外國企業的整體環境,消除阻礙“公平競爭”的行為。同時希望鼓勵外國人入境,為外國商人及其家屬的簽證申請提供便利。

歐洲在華企業普遍懷有不安全感

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計畫五月初到訪歐洲僅數周之際,在北京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的背景下,歐洲企業表達了對中國營商環境演變的擔憂。

歐洲商會周三發布的一份關於降低風險的報告顯示:歐洲企業對“日益政治化的全球商業環境”表示遺憾。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必須就如何或是否繼續參與中國市場作出非常艱難的決定。

中國風險管理方法的規模和深度以及加強經濟安全的做法似乎遠遠超出了歐盟打算消除其自身市場的嚴重依賴以及潛在扭曲的願望。其結果是:歐洲企業不得不分配越來越多的資源以“防範“難以預測的中國市場帶來的風險。

報道指出:近月來,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關係陷入緊張。去年9月,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作為回應,北京在今年一月對歐盟進口的干邑白蘭地發起反傾銷調查,此舉主要針對歐盟主要出口國-法國。最近,法國推出遏制“快時尚”跨境電商平台的法案,也引起了北京的注意。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