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國際通訊》:中國的霧霾死灰復燃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發表時間:

周六5月11日的法國報紙摘為您選播刊登在《國際通訊》 科學與環境版面上「中國的霧霾死灰復燃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篇文章。另一篇與中國有關的報道見於《費加羅報》。該報道說,目前僅13%的歐洲公司將中國視為首選目的地,而2023年和2022年這一比例分別為16%和21%。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國際通訊》(Courrier international)的文章開頭寫道,儘管自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以來,在政府的努力下,中國的空氣質量有了顯著改善,但一些中國人對霧霾的再次出現表示遺憾。據中國媒體報道,這種疫情後的倒退是由於經濟活動的恢復。

霧霾是否在疫情過後捲土重來?以推廣科學知識為己任的北京非政府組織「知識千言」Zhishi Qianyan,在其微信公眾號上開設的博客「知識份子」稱,官方數據證實了中國人的這種感覺。

中國生態環境部的最新數據顯示,到2023年,全國各地的懸浮微粒物PM2.5濃度幾乎都在上升:首都上升 7% 以上,全國上升 3%。

然而,在過去十年中,即從 2013 年到 2022 年,中國的 PM2.5 濃度下降了 57%“一個歷史性的成果”。文章說,這是胡錦濤在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上提出並由其繼任者習近平繼續推行嚴格的污染控制政策的結果。

2020 年,在第 75 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甚至宣布了他的宏偉目標: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

向壞的轉變

文章續稱,遺憾的是,“這一積極趨勢”在 2023 年發生了逆轉,博客「知識份子」遺憾地指出,這一年有 13 個省會城市未達到國家標準,在 27 個省會城市中,有 25 個城市的 PM2.5 逐年上升。

儘管自 2017 年以來,中國當局每年都會在秋季來臨之前發布《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但「知識份子」注意到,2022 年卻沒有這樣做。這種缺失的後果似乎很嚴重。早在2023年第一季度,北京的PM2.5濃度水平就出現了30.6%的反彈。而在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超過40%的城市沒有實現PM2.5下降目標,20%的城市沒有實現控制“高污染”天數的目標。

從 PM2.5 的最大濃度來看,中國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位於中部的河南省,中國全國 PM2.5 平均濃度最高的十個城市中有七個位於河南省。據「知識份子」給出了最糟糕的例子是在河南東部的商丘,2024 年 2 月 5 日至 11 日的 7 天內,PM2.5 平均濃度達到 180 µg/m³,是國家標準的 5 倍,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限值的 36 倍。

從工業數據來看,「知識份子」發現,在污染回潮的同時,一些省份的熱能、有色金屬和化工產品的生產也在快速增長。此外,「知識份子」稱,疫情後貨物和客運交通的增長也是懸浮微粒物污染的一個主要來源。

“盲目”啟動工業項目

文章援引《對話地球》記者夏志堅(Xia Zhijian 音譯)指出,2013 年出台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在這場鬥爭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位記者還指出,自中國進入後疫情時代以來,政府將“工作重心”重新放在了經濟發展上,這給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帶來了新的壓力。2023 年 3 月,中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將矛頭直指地方政府“盲目”上馬鋼鐵鑄造等污染工業項目。

為了再次扭轉這一趨勢,芬蘭赫爾辛基清潔空氣與能源研究中心(Crea)的中國政策分析師邱成成(Chengcheng Qiu 音譯)寄希望於北京政府於2023年底發布的《持續改善空氣質量行動計畫》。根據該計畫,與2020年相比,到2025年每年將避免約18萬人因PM2.5污染而死亡。

文章最後表示,據研究人員在中國官方英文報紙《中國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2017 年有 124 萬中國人死於空氣污染,“北方城市再現霧霾是一個警示信號”。

《費加羅報》:歐洲企業避開中國

周六與中國有關的另一篇報道見於《費加羅報》。該報道說,目前只有 13% 的歐洲公司將中國視為首選目的地,而 2023 年和 2022 年這一比例分別為 16% 和 21%。

就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歐洲之行、剛剛離開布達佩斯的當天,中國歐盟商會(EUCCC)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這份衡量包括馬士基(Maersk)、西門子(Siemens)和大眾(Volkswagen)集團在內的企業信心的調查顯示,投資前景處於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中國歐盟商會認為,恢複信心需要數年時間。

總體而言,2023 年,在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了 80%,其背景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增速為三十年來最低。中國經濟的關鍵領域房地產正面臨壓力,一些開發商瀕臨破產,房價下跌也阻礙了中國人投資房地產。

《費加羅報》指出,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歐洲企業表示對當前的增長潛力持悲觀態度,44%的企業對未來前景持悲觀態度。歐盟商會主席評論說:“有令人擔憂的跡象表明,一些歐洲公司正在分割它們在中國的業務,或縮小它們在中國的雄心,因為面臨的挑戰開始超過它們在中國的利益。目前僅有 13% 的歐洲公司將中國視為首選目的地,而 2023 年和 2022 年分別為 16% 和 21%。

報告表示,歐企”繼續將最初計畫在中國的投資轉向其他被認為更可靠的市場"。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