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劉震雲談巴黎書展、文學創作與文人情懷

發表時間:

以上海作為主賓城市的第34屆巴黎國際於3月24日落下帷幕,閉幕當天法廣位於書展的直播間特地邀請以《一地雞毛》、《手機》、《一句頂一萬句》、《溫故1942》等小說普受讀者喜愛、文壇佳評現居北京的著名作家劉震雲作為壓軸嘉賓,跟聽眾朋友們共享其參展、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作為一位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理念情懷。(以下是訪談摘錄)

第34屆巴黎國際書展上海館一景
第34屆巴黎國際書展上海館一景 RFI
廣告

節目一開始談到對本屆書展的觀感時,劉震雲對法廣表示,巴黎書展外自己也參加過倫敦和法蘭克福的書展,歐洲的書展因歷史年頭較久,都辦得比較成熟。另外,中國作家近幾年不斷地參與歐洲同時也包括土耳其和紐約等地的書展,而這種在中國或許沒有的書展方式對中國文學的推動很有意義,特別是在巴黎書展讓他能夠和法語的讀者直接見面,他們對其作品問題提出來的角度有時不同於國內讀者的角度,這對作家來說的啟發還是挺大的。

舉例而言,劉震雲進一步說,巴黎書展期間舉辦過兩次與讀者的對話,許多法國讀者問到為什麽要在《一句頂一萬句》裡面寫出一位意大利牧師,接着就會問為什麽這位意大利牧師跟一位中國殺豬匠這樣的一個對話,兩個人又老是談不到一起去,這樣提出的問題就是一個西方角度的問題。還有他現在在法國出版了《一地雞毛》、《官場》、《一句頂一萬句》、《溫故1942》等四本譯作,因此有讀者問到他寫了1942那年河南餓死過3百萬人,那他會不會接着再寫1962,象這樣的問題對他來說是很細膩的。

有一點很有趣,在17位受邀的作家,您應該是與本屆書展主賓城市上海最沒有地源關係的,當時接到邀請時會不會覺得驚訝?

劉震雲直說“不驚訝”。他繼續說當然上海是這次書展的主賓城市,但來書展的還有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而他本人是受該公司邀請而來,同時也是給上海主賓城市助陣,因為來的上海作家比如象王安憶都是特別好的朋友,我們也願意在巴黎一塊兒見面。

一般而言,是以主題意識、文體技巧和創作風格來作為文學流派的區分,似乎比較少用地域為標桿,那您怎麼看?

劉震雲認為,以地域來判定一個作家或是作家群,這是中國評論家比較習慣採取的一個方式,從此還能總結出許多文學的流派,一個流派裡面還會歸類好幾個作家,比如講先鋒派,包括新寫實、新歷史等,但他覺得這種歸類並不是一個科學方式,而是中國人習慣的總結思維方式。但西方批評家的方式則集中在作家本人與作品之上,比如在法國加繆就是加繆,沙特就是沙特。當然隨着中國出國留學的學者愈來愈多,就出現了新批評,新批評就可能更科學更深入或者是更貼近作品本身和其創作者。

其他採訪內容摘錄待續,或請先點擊收聽。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