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廢除獨生子女政策是否為時已晚

發表時間:

中共當局宣布廢除實施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在這個即將未富先老的國度,這一不人道的政策是否廢除得太晚?除了它給幾代人造成的心靈創傷難以磨滅,着眼點在於實用主義的這一新政策是否能挽救中國大幅度的人口滑坡,是否能讓一個即將提前來臨的老人社會扭轉趨勢?是否能給這個社會注入活力,重新走上經濟增長的道路,這一切都無法肯定。

中國的獨生子女們
中國的獨生子女們 路透社
廣告

人倫創傷

廢除獨子政策,大約是這次中共五中全會最大的亮點,但也毫不驚奇。獨生子女政策在人道層面造成的災難廣為外界所知:強迫未經允許懷孕的婦女墮胎,懷孕晚期的婦女一經發現強迫墮胎,強迫帶避孕環,強迫做節育手術。主管計畫生育的基層幹部常常帶着由警察和民兵組成的小分隊到農村去巡查,有些懷孕農村婦女逃跑,被捉回來後立即做節育手術。由於人口基數大,手術量巨大,許多地方不顧衛生和醫療條件,草草完成上面下令完成的計畫生育指標,給不少婦女帶來終生的殘疾。

在城鎮,如果超生,就會失去工作,或者被罰以巨款。一個幾千年重視多子女,有養兒養老傳統的國家,一下子被廢除了許多社會層面的經脈。獨生子稀罕,沒有兄弟姐妹,人人嬌慣,養成一代“小皇帝”;孩子長大結婚,兩個獨生子,頭上四個老人。老人社會,無人能支撐退休金的社會。本來,重視撫養老人是這個社會的傳統,但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獨生子女家庭感到負擔沉重。這一切只能歸咎於獨生子女政策。在這種強迫政策下,自然有不顧一切想多生孩子的家庭,他們或者有能力付出罰款,或者逃走,成為“超生游擊隊”。根據一些非官方的估計,在中國,這一類“黑孩子”也要高達幾千萬。另外,少數民族家庭不限生育,在鄉村,允許第一個孩子是女孩子的家庭有二胎。根據2007年的一份研究,大約37%的家庭不施行獨生子女政策。

從1982到1992,每年墮胎超過一千萬,在高峰期的1983年和1991年,每年墮胎超過一千四百萬。

男多女少性別失調

當局宣傳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國少生了四億人,由此導致中國經濟飛躍發展。但是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另外一個惡果,就是選擇性別和殺女嬰,造成男嬰嚴重的多於女嬰,幾代人長成後,男子比女子多出數千萬,光棍社會。根據中國公布的數據,在2014年,男孩與女孩之比為116比100,幾份官方研究指出,大約3000萬“男光棍”將難以找到配偶。

獨生子女政策實施於七零年代末期,以避免人口嚴重膨脹。人口膨脹源自毛澤東的“人多好辦事”,盲目鼓勵多生,當時一家七口八口的比比皆是。七十年代末,中國希望擺脫毛時代的絕對平均主義的貧窮社會,開始厲行計畫生育政策,從毛的放縱鼓勵倒鄧時代開始的獨生政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2012年,中國勞工人口年齡首次下降,意味着這個13億人口的國家將要成為第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中共當局遲疑再三,2013年時曾經決定靈活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夫妻一方凡父母本身是獨生子女的有權懷第二胎。現在,中共當局終於意識到問題嚴重,宣布所有夫妻有權生育兩個孩子,以此來與一個迅速老化的社會對抗。

廢除獨生子女政策的經濟效應

然而,多數專家的看法是,要想抵消獨生子女政策對家庭和對經濟產生的嚴重負面效應,這一新政策並不足夠而且來得太晚。一些中國專家認為,這一決定不會對一個正在變老的社會帶來衝擊,改變趨勢,但可以改變許多年輕家庭的特徵。

人口老化。根據官方統計,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去年下降了370萬,減至9億1580萬。2014年年底,中國老年人口2億1200萬,占人口總數15.5%。根據聯合國評估,到2050年,30%的中國人超過六十歲。遠遠高於全球的平均值20%。而目前一位適齡生育婦女只生1.4個孩子的比例也遠遠低於人口更新的底線2.1。

廢除獨生子女政策不見得會出現生孩子的高潮。當局2013年決定鬆動計畫生育政策後,在大城市,不少獨生子女家庭決定不生第二胎。他們的理由是生活費用昂貴教育孩子的費用更昂貴。當然城市化、生活方式改變,女性大量參與工作都是理由。一月份中國媒體曾報道,在北京市,只有三萬個家庭申請生二胎,占可生育二胎家庭總數的6.7%。在全中國,去年五月的一個數據顯示,只有145萬個家庭申請生育第二胎。中國2014年在聯合國提供的數據基礎之上提出的一份報告預估,到2050年,中國大約有3億個家庭處於父親-母親-獨生子女這一模式。研究預估,在同一時期,大約1100萬家庭喪失獨生子女,致使眾多老人無依無靠。現在,許多年輕父母,無兄弟無姐妹,必須獨自承擔雙方父母。

在經濟層面,許多經濟專家認為取消獨生子女政策也不可能改變經濟放緩的勢頭。專家認為,當局要想刺激人口增長,至少要用15年時間才會顯出效果。而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從2015到2030,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將減少9%,但是退休制度遠遠不能應付將要來臨的問題,各方面的社會負擔將嚴重製約經濟的發展。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