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今日歐洲

安邦高價爭奪喜達屋引發揣測

發表時間:

中國安邦保險公司周一再度擡價,提出以14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美國喜達屋酒店集團,這是安邦與他的競爭對手美國萬豪集團為爭奪喜達屋而展開的第四次擡價。而四個月前,萬豪對喜達屋的首次報價僅為108億美元。安邦為何執意以高價收購喜達屋?

廣告

 尤其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國務院旗下統管保險行業的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明確反對安邦近期的併購活動。安邦何以有能力無視保監會的監督?安邦集團2014年起掀起的海外投資熱的正直目的究竟是什麼?安邦集團資金來源神秘其幕後的後台究竟是誰?

由於喜達屋集團董事將與4月8日投票表決是否接受安邦的併購案,連日來海外媒體紛紛追逐安邦集團近期的併購活動並且對此做出種種揣測。

本台綜合中國國內財新網以及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的報道向大家做一個綜述。

據中國國內財經媒體財新網3月23日報道,安邦的境外投資已經碰觸了保監會關於“保險資金境外投資不超過總資產15%”的監管紅線。報道引述權威人士透露說,保監會並不支持安邦的海外併購,安邦即使進一步加價,其達成交易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財新網所引述的權威人士顯然對安邦自稱資金超過萬億的說法持有懷疑。財新網記者推算指出,2014年安邦的資產年報顯示,安邦人壽的總資產為1195.29億元,安邦產險的 總資產為2088億元,也就是說,若不算吞併成都農商銀行的資產,安邦集團的總資產顯然不太可能在2015年達到萬億。而成都農商銀行的總資產為1600億元,安邦僅收購了其中35%的股權。也就是說,這些資金的總和顯然離萬億還十分遙遠。

美國華爾街日報周三的報道指出,在 2014年之前,安邦保險股權集中在少數幾家投資公司以及中國石化和上汽集團手中。隨着增資擴股,安邦保險引入了31個新股東,包括全國各地一些不太知名 的投資、房地產以及汽車公司。不過,根據在線企業註冊記錄所能看到的最新信息,截至2014年底,沒有一家實體對安邦註冊資本的貢獻超過4%。而且,華爾街日報記者試圖與上述公司電話聯繫時,不是沒有人接就是回答不知情。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 情人士透露說,安邦競購喜達屋獲得了來自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 0939.HK, 簡稱:建設銀行)的資金支持。而來自喜達屋的消息顯示,安邦周一遞交的140億美元的現金收購協議中參與併購案的財團包括美國的私募股權公司J.C. Flowers & Co().以及香港春華資本(Primavera Capital)。這兩家金融集團都有美國財團高盛集團的背景,而高盛集團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及之後希臘債務危機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除了資金來源不透明之外,安邦集團的正直擁有者究竟是誰?

紐約時報周三的報道指出,2004年才創立的安邦集團在兩年前得到大規模擴張,公司旗下37家公司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集團總裁吳小暉為鄧小平的孫女婿,陳毅之子陳小魯以及朱熔基之子朱雲來都出現在董事名單上。安邦發展的路線同平安保險以及萬達房地產同出一轍,也就是憑藉與中國政治精英的關係進入全球金融系統。

紐約時報記者按照安邦集團所列出的號碼撥打電話,但卻無人應答。向安邦集團北京總部傳送的一系列問題也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到其總部採訪詢問,但卻遭到拒絕。最令人驚訝的是集團股東中有五人遞交的公開資料使用的居然是同一個電郵,而他們的手機則總是無人接聽。

真是由於安邦集團的神秘背景,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道說,一些華爾街銀行過去曾尋求與安邦保險開展業務,但未能獲得內部批准,原因之一就是難以弄清安邦保險的實際擁有者是誰。另外,負責金融市場信用評估的標準普爾 (Standard & Poor's)去年11月份表示,暫停對安邦去年收購的荷蘭保險公司Vivat的評級,因為標準普爾無法獲得足夠多的信息來準確評估安邦的信用情況。

除了安邦集團的不透明背景之外,安邦為何從2014年開始大規模在海外收購企業?

兩年前,安邦保險以19.5億美元價格收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曾經引發轟動;之後,安 邦又保全資收購了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和比利時LLOYD銀行;2015年,安邦保險以14億歐元全資收購了荷蘭VIVAT保險公司,並收購了韓國東 洋人壽和以16億美元收購美國信保人壽公司等;前不久,安邦以65億美元接手黑石旗下地產投資信託企業Strategic Hotels & Resorts Inc.集團,交易價約為65億美元,這將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收購美國房地產資產的最高成交價格;而安邦對喜達屋的併購案倘若成交將是中國金額最高的對外併購計畫。而中國國內保險業分析人士已提出警告稱,安邦大舉收購可能會導致該公司財務狀況惡化。那麼,安邦為何繼續海外收購,海外牆外樓網站分析說,其中原因不外乎兩點,其一是為了搶佔外彙資源,因為中國三萬多億美元的外彙的資產雖然相當可觀,但卻正在逐漸減少,其二是為了應對人民幣的貶值。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