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中歐非政府組織推出創建國際生態文明大學計畫

發表時間:

12月中旬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協議簽約國第22屆 大會上,中國公益研究會與中歐社會論壇等組織在會上介紹了創建國際生態文明大學的計畫,這一大膽的設想引發了與會者的興趣。計畫籌辦方在會上介紹了他們的思路。

國際生態文明大學註冊圖標
國際生態文明大學註冊圖標 法廣RFI
廣告

他們認為,人類在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正在經歷着一場新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將從根本上扭轉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地球無限索取的格局。2015年全球195個國家共同簽署的《巴黎協定》為全世界共建生態文明奠定了基礎,但是,如何將《巴黎協定》轉化為具體地行動?這就是創辦國際生態文明大學的意義所在。

國際生態文明大學籌辦協會主席,法國雷恩環境學院校長裴雅客(Jacques Brégeon)先生是氣候變化領域的先行者,他是世界上最先意識到氣候變化將改變人類生產以及生存模式的學者之一,他曾經是法國前總統薩科齊2007年推動的環境大變革方案的主要策畫者,也曾經為多位法國政界人物提供氣候,環境方面的培訓。

他向本台介紹了籌辦國際生態文明大學的初衷:“首先第一個目標,就是要使全世界的決策者們真正地意識到氣候變化議題的重要性,因為雖然氣候變化並不是一個新的議題,但是,即使在當今世界的決策階層依然有許多人並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點,甚至對此持有懷疑的立場。其次,是為了在全球範圍內培養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人才,他們可以切實地推動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政策。第22屆氣候峰會的主要目的就是具體地落實巴黎協定,會議達成了一系列協議,並且決定要採取一系列的措施,而這些措施就必須有人來具體的落實。但是,要具體行動還必須人才,這些人才必須具有多方面的學識與才能,他們最好已經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年齡在35歲至40歲 之間,他們必須是既懂得金融管理,又了解能源與技術的跨領域,跨文化的人才,而這些人才,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還必須經過專業的學校來培訓。這就是我們創辦生態大學的出發點。我們的初步設想是首先從法國布列塔尼以及盧瓦河邊開始,先在法國設立一個生態文明大學,然後,再在摩洛哥,再之後在中國。逐漸建立一個國際生態文明大學網絡,在全球範圍 內共同創建生態文明。”

法國著名的氣候冰川學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席朱澤爾(Jean Jouzel)先生是國際生態文明大學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他向本台表達了他對此一項目的看法:“我 們面對的是一個全球性的環境遭受破壞以及氣候升溫的嚴峻的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在全世界範圍內發動保護環境的各類活動,而我們看到,在目前的條件 下,要在環境氣候領域培訓專業人才,並非易事。這就是為什麼有必要創辦一個國際生態文明大學,而且該計畫從一開始就與中國有着緊密的聯繫,因為它是由中歐社會論壇提出,同時又受到中國企業家的支持。確實,我們都注意到,中國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毫無疑問,中國將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為,中國本身就是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在美國政壇目前出現反覆的背景下,歐盟期待能夠在氣候領域同中國一道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共建生態文明這是我們今後幾十年內的發展目標。”

的確,歐盟與中國應該在氣候領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這也是法國羅瓦河大西洋大區參議員,法國參議院可持續發展經濟委員會的委員 魯南•唐戴克(Ronan Dantec)先生的觀點,唐戴克先生也是國際生態文明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唐戴克先生向本台表示,作為南特地區的議員,他十分支持在南特地區創建首個國際生態大學,因為,他認為中國與歐盟應該在氣候領域擁有一個共同探索,共同思考的園地。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於碩也是國際生態文明大學籌委會的成員之一,她認為創辦生態大學的計畫帶有創造性,他超越了傳統大學的教學模式。

她表示:“生態大學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計畫,它的基本的思想依據其實是重返自然家園,它超越了國家,領土的概念,它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大學,而是一大整體的設計。他是對傳統大學的一大革新。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計畫,但也面對着十分嚴峻的挑戰。他的起因是在南特地區的有一個企業主叫Bernard Bremond,他把自己的有七十多公頃面積的莊園貢獻出來,開發創辦這麼一座生態大學。這事件本身就十分有意義,用法文來說,就是de abstrait au concret, de territoire au terroire, 中文可以說是從抽象到具體,從國土到沃土,也就是說,原先我們是從國家的尺度來衡量,從領土的範圍內來思考一些抽象的概念,而生態文明大學是超越了國家的機制,成為中歐共同創建回到本土的設想。所以,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學院,而是一個整體的哲學,歷史的設計。這一計畫的落實需要大家的努力,需要大家在觀念上的認同。現在雖然已經有了地方,有了合作單位,布列塔尼大學,法國大學聯合會,中國方面有一些基金會,比如說,阿拉善基金會,一直以來從事環境方面的工作。也在推動公民思維,自己建設自己家園的運動。但是,這一包含着教授知識的傳授,新思想,新觀念,走出傳統的大學,能否成功?面臨著挑戰。大家都清楚,我們不能夠象以前那樣生活下去,有學者寫過一本書,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明天,沒有生物多樣性,人類如何生活? 我們當然不可能重返家園,因為自然已經被人類變壞了,甚至都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Anthropocene, 人類紀,這是一個新的地質期,地質學家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將此一詞作為一個新的地質概念收入人類詞典,也就是說,人類正在以不可捏轉的方式改變着地球,所以,我們不能夠如此繼續下去,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 生態大學,就是要告訴我們今後應該怎麼辦,應該如何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