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法國專家談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發表時間:

根據聯合國糧油組織2016年11月1日公布的一份統計報告,地球大氣中將近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來自農業,而其中畜牧業的排放量位居首位,牛羊等動物所排泄的氣體以及固體含有大量的甲烷,而甲烷對地球升溫的影響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隨着地球居民對肉食動物的需求量的不斷增長,畜牧業的排放量也不斷大幅度的上升。此外,除了畜牧業之外,農作物種植所施加大量的化肥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氮氣。最後,農民在耕地種植時大量使用的農業機械也是二氧化碳的一大排放源,不過,農業機械的排放量相對有限。

環境與發展
環境與發展
廣告

 在這樣的前 提下,如何在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發展農業?這是全球各國,尤其是農業大國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小麥以及大米生產國,如何在中國發展與氣 候變化相容的農業?這是目前法國可持續發展學院(IDDRI)與中國農業部門合作研究的話題。為此我們採訪了該合作項目的法方負責人瑪麗 海倫·施瓦布( Marie Hélène Schwoob)女士。 

法國 農業研究學院近兩年推出了一個新的農業發展項目,名稱為千分之四(4 pour1000),目的是減低使用化肥提高農業耕地吸收二氧化碳的強度,因為,如果說農業耕種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話,農作 物在生長過程中也吸收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不僅小麥,大米等植物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農業耕地也是囤積溫室氣體的一大儲藏倉庫。因 此,法國農業研究學院提倡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的含量,減低化肥的使用量,將耕地的吸收溫室氣體的功能每年提高千分之四,這樣,就能夠大幅度增加農業耕地的 吸碳量。

法國Iddri 研究學院的學者Marie hélène  Schwoob 女士
法國Iddri 研究學院的學者Marie hélène Schwoob 女士 網絡

那麼,法國農業部大量宣傳推廣的千分之四的方法是否激發中國農業部門的興趣?施瓦布女士詳細地回答了本台的問題。

 法廣:  首先請您介紹了法國可持續發展學院與中國農業部的合作框架。

 施瓦布女士:這一合作計畫是在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ODD的框架下進行的,這個項目的名字叫做可持續發展路徑( trajectoire),中方的合作單位包括中國農業大學。這是一個全球範圍內的合作項目,從2014年開始啟動。一開始是實驗階段,首先在三個國家,中國,烏拉圭,以及英國,目前正在向別的國家展開,例如法國,荷蘭以及突尼斯等國。目的是研究如何才能夠發展持續性的包容性的農業,在中國我們首先對中國農業做出了整體的評估,了解在農業生產領域採取行動的各類槓桿。目前,中國小組正在進行一些具體的課題研究,研究的主題就玉米以及畜牧草地。

法廣: 在您看來,中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施瓦布女士: 中國的農業耕地僅佔全球的百分之十,而中國的人口卻佔全球的百分之二十,這就導致中國農業多年來片面追求生產率,也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儘可能的多生產,中國農民因此使用大量的化肥,例如氮肥,導致中國的耕地受到嚴重污染,中國的地下水資源也因此受到污染,這是中國的農民一向以來的耕作習慣,而今天,人們要求他們改變目前的耕作方式,在保持同樣的生產率的同時,採取更加可持續的生產方式,採取更加昂貴的耕作方式,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並不一定符合他們自己的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往往會採取種種方式,儘可能繞過政府的規定。如果能夠通過一些大型的企業來協調或許會更加容易,但是,中國的農業主要依靠的是三億個體農民。而中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似乎都不知道如何控制農民。所以,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是中國農民並沒有受到社會足夠的尊重,而農民才是發展可持續農業的最主要的動力。中國政府知道如何同中國的大型企業打交道,但卻不知道如何與三億個體戶農民打交道。應該了解農民們的需求,聽取他們的意見,幫助他們解決他們所面臨的難題,只有這樣,農民們才會接受政府制定的生產規章,我認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法廣:法國政府推崇的千分之四的生產模式,這對中國的農業是否也合適?

施瓦布女士: 非常合適,千分之四的生產模式完全應該適合於中國農業,因為土壤問題是中國農業面臨的棘手問題,中國政府近期就出台了控制土壤污染計畫。試圖控制中國耕地土壤的日益貧瘠化。不過,法國農業部推出的千分之四的生產模式意味着必須將稻草以及麥秸等留在耕地地面,以此來堆肥,增加土壤的肥沃度以及吸碳強度,以及延長土壤的生產時期等等。這種耕作方式不一定符合農民的短期的經濟利益,因此,很難使農民們接受。這就使我們面臨同樣的難題,對我來說,必須首先與農民展開對話,而到目前為止,中國農民的地位過於邊緣化。

法廣:  中國政府是否可以通過向農民發放援助來促使農民接受?中國農業土壤的吸碳能力是否已經飽和?

施瓦布女士: 對,中國政府推出了許多的農業發展援助轉化計畫,例如將農作物耕地轉化為森林等等,這些援助計畫具有一定的實效,但是,我覺得中國農民可能一定會機械地對政府的刺激計畫做出回應,因為,今天中國農民最大的希望是到城市打工,耕田種地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很難預測,他們對政府的刺激政策將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因此,應該首先了解中國農民真正的需求。就中國土壤的性能問題,由於中國的國土遼闊,很難一概而論,一般來說,正如剛才所說的那樣,由於過量的使用化肥,中國的土壤十分貧瘠,急需獲得恢復,這也是中國政府的主要擔心所在,從整體來說,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土壤的有機成分都嚴重欠缺,都有待於獲得大量的補充。

法廣:
中國的耕地面積也正在逐漸減少,為了保障一個國家的糧食自主供應,是否有必要設立一個底線,必須保留一定數量的耕地?

施瓦布女士: 其實,中國政府早在2008年就制定了至少必須保留一億兩千萬公頃的耕地的紅色底線,但是,中央政府制定的指標很難獲得地方政府的遵守。其中原因,首先是土地買賣為地方政府帶來巨額的資金收入,其次,是農業生產成果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較低,而中國各地地方政府的工作成績都是由GDP 來衡量的,所以,對地方政府官員來說,發展農業並不能夠提高他們的政績。

法廣: 中國政府近年來開始在非洲以及美洲租地生產糧食,從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的角度來計算,這是否值得推行?

施瓦布女士:長期以來,中國堅持糧食供應自給自足的政策,但是,最近幾年以來,中國政府逐漸發現在中國國內生產環境等代價過於昂貴,因此開始從國外進口,或者在國外直接生產。不過,如果從數字統計來看,中國在非洲投資的耕地數字遠遠低於中東地區國家,而且在美洲等地,中國的租用的耕地往往附帶有許多不確定性,不僅受到租期的限制,而且當地政府有權利隨時終止租賃合同,所以,在國外租地生產等都只是一些附帶性的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堅決問題。事實上,在中國,農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同工業以及能源行業相對比要輕微得多,如果僅僅從環境角度來看,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有必要在環境代價低的國家或者地區生產糧食。

法廣: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施瓦布女士:有專家估算,氣候變化對中國造成的糧食損失比例可能在5%至10%之間,而糧食生產是中國農業生產的一大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中國是一個大國,也有專家認為,中國北方農作物的成熟時間可能會加長,而中國南部將可能出現更多的水災。總而言之,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將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