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中國航天系統好大喜功之風愈演愈烈

發表時間:

本月初中國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失敗,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長五”發射失敗的分析評論。

2017年7月2日,中國長征五號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失敗。
2017年7月2日,中國長征五號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失敗。 圖片來源:路透社
廣告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長征五號火箭7月2日發射失利,帶來了較大震動,中國社會上的大量航天粉絲也為下一步中國航天計畫的實施捏一把汗。國際輿論則出現中國原定今年11月嫦娥五號發射有可能推遲的猜測。”“對於長五這麼尖端的技術集成來說,絕大多數公眾、包括沾點邊的科學家,對它都是陌生或者一知半解的。人們只是知道,迄今為止中國火箭發射的成功概率在世界發達國家中也是名列前茅的,這讓人們有信心。”“作為外行,我們只能呼籲中國全社會給予航天人更多的支持。”

香港《明報》署名鄭海龍的評論稱:“7月2日,中國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宣告失敗,這是繼6月19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衛星失利後,半月內的第二次火箭發射失利。而由於此前長五已被官方明確要承擔8項包括探月、載人及火星探測器等關鍵發射任務,這或者意味着日程滿滿的中國太空計畫受到影響。”“7月3日,一篇署名為伍輝,名為‘中國航天 請你淡出大家的視線’的文章在內地傳播,伍輝是央視軍事頻道報道太空探索近20年的記者,文中認為長五發射失敗是必然的,去年底首次發射時‘火箭差點兒不能正常入軌,是靠地面測控人員的努力,才保證了任務的完成’。伍輝直斥現時航天系統愈演愈烈的好大喜功、注重名利之風,而對於問題沒有足夠反思。”

北京《財新網》署名於達維的評論稱:“事實上,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的失利,相比長三乙的失誤,影響要嚴重得多。按照專家的話說,這次發射任務失敗,就是火箭和衛星一起掉海里了。還不像前幾次出現的問題,入軌雖然不成功,還能夠不斷調整,最終準確入軌,就是多消耗了燃料,相應縮短了衛星的壽命。”“如果去年11月長征五號遙一火箭出現問題時能夠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不是趕進度完成遙二火箭的試射,或許此次中國航天史上的重大失敗就不會發生。”“科學沒有如果,從現在的情況看,長征五號的技術並未完全成熟。”“如果現在不花足夠的時間找到問題,做到萬無一失。那麼我們在2019年發射的天宮空間站核心艙段的時候,心裡也不會有底,2020年要開始的火星探測恐怕就無從談起了。”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韓詠紅的評論稱:“失敗不可怕,但長五失敗後浮出水面的兩個問題:中國航天工程待遇太低,以及可能存在的浮躁或急功近利的心理,卻引起了關注。”“在長征五號發射前的媒體見面會上,有媒體問起,距離6月19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衛星失利不到半月,長征火箭為何仍敢發射?國防科工局一名官員答說,上次的發射故障調查已經查明原因,並完成舉一反三工作,長征五號按計畫實施,是中國航天實力和自信的表現。回頭看,這個實力與自信還需要面對檢測。也有輿論質疑航天工程趕在7月2日發射,存在配合紀念日,不科學推進進度的心理。若確實如此,這次的失敗也不失為一次提醒。”

香港《東方日報》“神州觀察”的評論稱:“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航天事業這幾年發展迅猛,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傳媒不吝溢美之詞,國民以航天為榮,航天系的官員更在政壇不斷獲提拔,廣東省長馬興瑞、浙江省長袁家軍、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等都曾是航天少帥老兵。正是過往太多的成功、太多的榮譽,使一些航天人飄飄然,甚至居功自傲,而這偏偏是航天事業最大的禍害。今次長征五號的失利,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與這種心態有關。”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