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學習時報》刊髮長文為確立習近平地位造勢

發表時間:

7月28日,最新一期的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發署名特約評論員的長文《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之路》。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路透社
廣告

文章中所謂“先天基因”和“紅色血脈”的毫不避諱的表述,引發對朝鮮“白頭山血脈”的比附和聯想,來自自由派的各種批評在所難免。

在19大即將在今年秋天(一般認為是10月底)召開之際,文章在黨內高級別平台上刊發,某種程度上預示了十九大的主要議程,即確立習近平的獨特的黨內歷史地位。

《學習時報》文章很長,用語誇張阿諛,引起爭議的部分也不少。

文章說,習近平總書記出生在一個紅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隨共產黨、追求真理的老革命,這種濃郁革命氛圍的熏陶,使習近平總書記從小受到很嚴格的革命傳統教育,充滿着對定信仰和“豪邁情懷”。

據說,不管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習近平始終沒有對黨產生過懷疑和動搖,他先後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因此,連很多外國人也都感嘆,“習近平先天具有愛國主義和忠於信仰的基因”而這種“先天基因”和“紅色血脈”,已經成為習“與生俱來的信念本源和信仰根基”。

這種對“紅色血脈”的公開宣揚頗為罕見,一方面是對身為紅二代的領導人合法性的再確認,也難免讓沒有紅色血脈的其他領導人黯然失色。

文章強調知情插隊生涯對習近平的鍛煉,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在文革中被迫害期間,習遠平隨着母親在河南省黃泛區的一個農場勞動,他受過批鬥,挨過饑餓,流浪過甚至被關押過,最終到陝北插隊當農民。

根據《學習時報》的報道,在當年上山下鄉的全國知青中,習近平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小的, 1969年上山下鄉的時候,習只有15歲多;到1975年習22歲時離開,來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

根據文章的說法,7年的農村生活,不僅使他和陝北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從小就對農村、農民和腳下的熱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對改變國家、人民、民族的命運增添了“毅然決然”的抱負和擔當。

文章盛讚中共的領導人選拔傳統: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人口巨量、民族多元,決定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必須具有熟知國情、了解百姓,胸懷全局、把握實際的基本特質,以及頂層設計、系統思考、戰略謀畫、統籌兼顧的掌控能力。

這種特質和能力形成,必須經過多層級、多系統、多領域的實踐歷練和長期積澱。因此,中國省長、部長,往往都需要二三十年以上不同層級、不同崗位的歷練和篩選,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更是經過了多崗位、多層級、多領域的歷練。

被拿出來做對比的是西方的民選領袖。根據在國外選舉領導人,只要有雄厚資金支持,加上能言善辯,像特朗普這樣的財團老闆照樣可以勝出,像馬克龍這樣“資淺望輕”的年輕人也能“一步登天”。

而根據文章的說法,習近平1969年下鄉當知青,到2012年十八大召開從下鄉知青成長為黨的領袖,從政經歷遍及黨、政、軍各個領域,歷經村、縣、地、市、省、直轄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層級的主要崗位,每一層級都歷經幾年、都“政績卓著”,每一崗位都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文章更強調習近平執政五年來的業績。無論治黨治國還是治軍,我們做了很多過去認為做不到的事情,解決了許多曾經認為解決不了的問題,世界都在驚呼“風景這邊獨好”。

文章總結說,習近平作為黨中央的核心,是在“紅色基因“”傳承中成長起來的,是在艱難曲折困境中磨礪出來的,是在複雜國際鬥爭中歷練起來的,是在極其豐富的革命實踐中確立起來的,真正是“眾望所歸、人心所向”。

不久前的2016年11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稱確立習近平為黨的核心,“眾望所歸、名副其實,當之無愧”;又要求中共全黨:“維護習近平的核心地位,就是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中央權威,首先要維護習近平的核心地位”。

根據栗戰書的說法,“服從核心、維護核心就是服從大局、維護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此後半年多,中共不少落馬高官,很多都有“政治站位不高”的評價。

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就第一個表態,“維護習近平的核心地位是當代中國的最大的政治”,又曾公開喊話“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學習時報》這篇文章的刊發,在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落馬,各地黨委紛紛表態支持的微妙格局下,尤其顯得重要。各地黨委如何跟進公開表態,為十九大議程造勢,也將成為未來一段中國政局管中窺豹的着眼點。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