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藝術

Visa Pour l'Image展出盧廣記實攝影《中國的污染》系列

發表時間:

第29屆國際新聞攝影節VisaPourl’Image自9月2日起到17日為止在法國南部城市佩皮尼昂舉行,兩個星期內主辦方將推出25個展覽,向觀眾呈現去年至今出色的新聞攝影記者以及記實攝影師的精彩作品,並以這些珍貴的影像啟發人們對時事的思考或反省。今年中國獨立攝影家盧廣的《中國的污染》專題系列獲邀展出。本台特地電話採訪了並非攝影專業出身的盧廣,請教他是如何對攝影產生興趣,為什麼又會走上記實攝影這條路?記實攝影的最大挑戰在哪裡?中國記實攝影的未來發展等等問題。

Visa pour l'Image 2017
Visa pour l'Image 2017 RFI/Leonardo Silva
廣告

中國著名攝影師盧廣過去十年中一直用鏡頭記錄著中國的污染變遷。盧廣,1961年出生,浙江金華人,在絲綢廠工作的時候他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1980年開始從事業餘攝影,1998年被授予“中國攝影家協會德藝雙馨優秀會員稱號”。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瞬間世界》欄目2002中國攝影大盤點中成為“十個新聞人物之一”。

2003年他拍攝的河南村民因賣血交叉感染艾滋病的組圖贏得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從2005年起,盧廣拍攝《中國的污染》專題系列足跡遍及全國,用鏡頭記錄下工業污染對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的危害。

2008年他獲得古納亞爾出版集團的亨利·南恩新聞攝影獎,2009年他憑藉作品《中國的污染》榮獲了尤金史密斯·格蘭特人文攝影大獎。盧廣的攝影作品既有藝術之美又有現實之痛,揭示了環境污染對中國百姓的黑色影響。一幅幅觸目驚心的圖片記錄了中國高速發展的背後對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的損害。

中國紀實攝影家盧廣
中國紀實攝影家盧廣 中國質量新聞網

在訪談中記者問盧廣為何選擇了記實攝影?他回述說,一開始工作時在空閑中對攝影產生濃厚興趣,並以拍美好事物為主,後來1993年到北京中央工藝學院的攝影班去進修,學習的兩年中,認識到攝影不光是娛樂或參加比賽還可以去幫助很多的人,於是開始紀實攝影,當時在北京拍了吸毒、淘金、小煤窯等題材。這些題材後來對自己的影響特別大。

而且他在做紀實攝影時,尤其注重選題材,通常他都會選一些大的題材,也就是要能長期調查跟拍的主題,例如:艾滋病、環境污染,還有現在拍的貧窮問題。

記者就此對盧廣說,紀實攝影之於他,就像是一種使命感吧!

接着談到紀實攝影猶如新聞攝影,都需要有人願意讓你寫讓你拍才行,盧廣表示,一點都不錯,同時這也正是紀實攝影最大的挑戰。怎麼去贏得別人的信任,盧廣有自己的竅門。他對記者說,一開始他都是以做慈善的方式,好比到一個村莊,他會先去了解貧困家庭,那裡有孤兒,然後去幫助他們,就會變得親近,又好比拍污染,他是以環保自願者跟當地居民聊天,自然而然大家也都願意告訴他那裡有污染的問題。當然這當中也會碰到官員會組織人來一下,看看拍些什麼。

盧廣這次來法國佩皮尼昂展出的作品是中國的污染,這些影像在中國發表時曾引起不小的迴響,有些村莊的污染問題因為他拍的照片揭露出來後,獲得解決,當地村民也因此很感謝他。不過,盧廣也感嘆地說,他拍的中國污染情況只是冰山一角,中國幅員遼闊,不可能都拍到,那些他沒拍到或沒提到的污染源,就算離被拍攝到的地點不遠,但並為受到重視,令人遺憾。

另外,當他的這些紀實作品來國外參展時會有什麼作用?盧廣則認為他覺得比起來通過網絡的效果更大,也就是在佩皮尼昂這裡會有很多媒體來報道,包括媒體人或觀眾可能用網絡上傳看到的這些照片,如此一來,國內的人有可能看到,總之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現在中國污染狀態和問題,也讓執政者重視問題的嚴重性吧!

至於中國紀實攝影的未來發展,盧廣坦言這條道路是很難的。因為,紀實攝影的宗旨很明確,就是要尋找問題,例如為一些貧窮貧困的人解決問題,和新聞記者是一樣的。但是中國的新聞記者大多數是以表揚為主的,批評的少,不是說沒有,有但比較少,那麼,紀實攝影更是深度去表現這些問題,那麼在中國想要如此的話,就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說,你在單位上班,比如在媒體報社雜誌社上班,或者那攝影的錢去工作的話,你要去拍這些題材,那是絕對不允許的。那怎麼辦?就是不拿這工資的人,攝影業餘愛好者,這些人又沒有一定的水準,又可能沒有發表的一些窗口一些平台。所以呢,難度就很大,再加上,中國雖然有很多攝影展、攝影藝術節,但是有力度的紀實攝影做平,幾乎不讓你展覽,都是要中性的題材,比如說,老城拆遷,老村要拆掉了,或拍老村民的生活,這些沒有問題,但是沒有力度。有力度的東西不是不讓拍,拍是可以,都可以拍,但是呈現的難度很大,所以呢,沒有辦法呈現,很多人就不拍照了。

記者感謝盧廣的精彩解說,也歡迎點擊收聽更詳細的訪談內容。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