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東京專欄

日本人對美國好感度下降 對中國上升

發表時間:

據日本內閣府在12月23日發表的《有關外交的輿論調查》,在有關對美國的好感度的提問中,回答“有好感”的比例為78.4%,包括回答“有好感”的35.6%加上回答“總的來說還是有好感”42.9%,回答“沒有好感”的人的比例為19.1%,包括回答“沒有好感”的12.0%加上回答“總的來說沒有好感”7.1%。

2017年8月17日,(左起)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外相河野太郎、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國防部長馬蒂斯在華盛頓舉行日美安全保障磋商委員會(2+2)會議後舉行記者會。
2017年8月17日,(左起)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外相河野太郎、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國防部長馬蒂斯在華盛頓舉行日美安全保障磋商委員會(2+2)會議後舉行記者會。 圖片:路透社/ REUTERS
廣告

和上次調查,也就是2016年11月調查結果比較,回答“有好感”的比例從84.1%下降到78.4%,下降5.7個百分點;回答“沒有好感”的從13.2%上升到19.1%,上升5.9個百分點。

對於現在日本和美國的關係的看法,認為“良好”為84.4%,其中包括“認為良好”的33.3%加上“總的來說還算良好的”51.1%;認為“不好”的為12.4%,其中包括“不太好”的10.3%,和“認為不好”的2.2%。

和2016年11月調查結果比較,回答“良好”的比例從87.1%下降到84.4%,下降2.7個百分點;回答“不好”的從9.8%上升到12.4%,上升2.6個百分點。

而追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1月入主白宮,打出“美國第一主義”政策,退出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還表示了將TPP協定轉換為日美2國間的通商協定談判的意向,對日本衝擊很大。

按照日本原來的預想,由於TPP帶來的各國取消關稅,日本產品出口將增加,同時低價外國商品得到進口,日本消費者在購買外國廉價商品時節省下來的資金,又將用來購買其他商品,消費整體將隨之擴大。去掉日本國內生產由於外國商品的擠壓而造成收益減少的2.9兆日元的負面效應,正面經濟效果仍可達到3.2兆日元,GDP將被推高13.6兆日元(2.6%)。而在TPP無法生效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提出的到2020財年將名義GDP增至600兆日元的目標將很難達成。

美國退出TPP,挫傷了日本人對美國的感情。

第二,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受到日本的嚴厲批評,

日本環境大臣山本公一6月2日在內閣會議結束後的記者會上,就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指責稱:“非常失望,這與終於走到這步的《巴黎協定》這一人類智慧背道而馳,令人憤怒。”日本內閣其他閣僚也紛紛表示失望及對協定未來的擔憂。現職閣僚公開對友好國美國進行批判實屬罕見。山本指出:作為環境大臣,作為山本公一個人,我感到十分失望。這種感情也在日本普通人中有所滲透。

第三,有關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問題,聯合國大會(193個國家)緊急特別會議12月21日憑藉多數贊成通過了決議案,批評美國政府的這一做法並要求撤銷承認。該決議獲得128票贊成和9票反對,35票棄權。美國被孤立的局勢越發明顯,日本投了贊成票,和美國針鋒相對。有關中東各國,日本政府認為:“對日本抱有親近感的國家很多,可以期待發展關係”,日方不願破壞良好關係。在在這一點與美國不同,而美國的獨斷專行,也引起了日本人的反感。

由此相對,在有關對中國的好感度的提問中,回答“有好感”的比例為18.7%,包括回答“有好感”的3.4%加上回答“總的來說還是有好感”15.4%,和上一次調查相比上升了1.9個百分點。

對於現在的日本和中國的關係的看法,認為“良好”為14.9%,其中包括“認為良好”的1.4%加上“總的來說還算良好的”13.5%;認為“不好”的為79.8%,其中包括“不太好”的46.9.%,和“認為不好”的32.8%。,認為良好的從12.5%上升到14.9%,上升2.4個百分點。

從這次《有關外交輿論調查》來看,與上一次調查相比,日本人對美國的國民好感度下降,而對中國的好感度上升。

這也與今年以來中日關係的不斷改善有關。7月8日,在德國漢堡G20期間,習近平與安倍舉行了會談,11月11日,日中領導人在越南峴港APEC期間舉行了“習安會”,揭開了日中關係“新開端”。9月29日,在迎來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際,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互致賀電,兩國首腦上一次互致賀電是在2007年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時。11月13日,李克強還在菲律賓馬尼拉會見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9月28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東京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8周年暨中日邦交正常45周年招待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親自出席並致辭  這是相隔15年後,日本首相親自出席此類慶典活動。這些正面因素也促進了日本人對中國的國民感情的改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