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張扣扣年三十,連殺一家三人案”引發中國網民熱議

發表時間:

2月15日,剛剛過去的中國農曆大年三十當天,中國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新集鎮王坪村14組卻發生了一起,在隨後震驚全國的惡行殺人事件。現年35歲的犯罪嫌疑人張扣扣在行兇時,將鄰居王自新(男,71歲)及其長子王校軍(47歲)當場殺死,並將王自新的三子王正軍(39歲)刺傷後,經搶救無效死亡。案發後,曾於2001年至2003年在新疆武警部隊服役的張扣扣,在當地政府安保力量的圍捕之下,於兩天後在17日7點45分前往新集派出所投案自首。事發後有報道顯示,張扣扣之所以選擇在大年三十合家團圓之際,對自己多年的鄰居一家開啟殺戮,則與22年前其母之死一案有關。

網上流傳犯罪嫌疑人張扣扣住宅資料圖片
網上流傳犯罪嫌疑人張扣扣住宅資料圖片 DR網絡圖片
廣告

而在當時導致年幼的張扣扣遭遇喪母不幸的結果,正是起源於張家與鄰居王家之間發生的一次肢體爭端和武鬥事件。一時間,結果王氏一家3條人命的張扣扣被冠以了“為母復仇”的頭銜。有報道介紹,他在行兇後也確曾高喊過“22年了,今天我終於把仇報了!”一言。頓時,中國大陸網民們對如何看待張扣扣殺人案,及其殺人動機的爭論成為了新年來,中國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下文也將為您就圍繞該案的關鍵細節,及同情或反對張扣扣行兇事件的各方論點做出介紹和分析。

詳解張扣扣殺人事件必須要介紹及討論,圍繞此案發生前後22年,兩件不同案件的經過和關係。為了給予讀者進行自我判斷之便,筆者認為有必要首先將張扣扣母親之死案,及張扣扣此次行兇的殺人事件加以區分介紹。因此,綜合官方通報及網絡上流傳的村民回憶,1996年8月27日那天,張扣扣的母親汪秀萍因瑣事與鄰居王正軍、及其二哥王富軍發生爭吵並撕打。隨着衝突加劇,汪秀萍遂拿一節扁鐵,在王正軍左額部和左臉部各打一下。當時並未成年的王正軍後從路邊撿起了一根木棍,向汪秀萍頭部猛擊一下,致其重傷後死亡。

另據曾受理此案的南鄭縣法院判決書顯示,由於王正軍時年未滿18歲,且能坦白認罪,其父王自新已代為死者支付了王家口中“八千餘元的”殯葬費,加之法院認為汪秀萍本人對此案起因上和打架過程中具“有嚴重過錯行為”,決定對被告人王正軍從輕處罰,以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判處其有期徒刑7年。此外,在對死者家屬的民事賠償方面,院方以王正軍系在校學生,又未成年,且被告方表示家庭經濟困難,確實無力全額賠償原告所要求的24萬人民幣經濟損失為由,令其父親王自新一次性償付於死者的丈夫張福如,附帶民事訴訟經濟損失9639.3元。而在這當時,在今年於兩個鄰里之間再度掀起血案的張扣扣才13歲。

據最新報道顯示,儘管他的父親張福如於近日聲稱,在得知自己的兒子張扣扣殺人潛逃後,前者則回憶道“從他(指張扣扣)媽媽死後,從未聽他談起過此事,也從未想過他會做出殺人的事情來。”但事件發生後,大多數大陸媒體的初步報道和引述網絡上,對此案目擊者的回憶則普遍認為,張扣扣對死者王自新一家三名男性的行兇,確實應與他在多年來因母親之死懷抱不放的仇恨有關。事實上,在接連持刀突然襲擊了王氏父子三人後,張扣扣還返回自己家中,拿起菜刀和自製燃燒瓶,破壞及點燃了死者王校軍的汽車後才逃離現場。案發後,當人們嘗試回顧和分析張扣扣殺人案件的動機和真相時,則面臨著無比的困難和干擾。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更何況這是一場發生在鄰里之間,禍根早已埋下長達20多年,致使多名當事人死亡的不幸爭端事件呢?

正因如此,各方觀點中可以被簡化分為那些認為兩案必須連着看待,及持反對觀點的派別進行分析。首先對前一派來說,依照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傳統故事及相關名言,諸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或類似名著《水滸傳》中武松為兄報仇的“以血還血”的平民價值觀,此種前現代法治時代下的傳統觀念,也成為了當人們在審視此案中,上述觀點並不難被社會大眾所排斥的重要促因之一。與此同時,中國現有司法機制在以往解決基層民眾利益衝突中,易被外力影響,促成公法不彰的不佳記錄也使得更多的人能對張扣扣的處境加以同情,或在官方定論未下之前就提前對本案做出道德站隊。

也正是在這種邏輯下,儘管犯罪嫌疑人張扣扣的罪行遭到同情者們的譴責,但他的動機還甚至被部分人士冠以了所謂“孝子復仇”的定性。而反對將兩案並為一案,或那些反對以道德評論看待刑事案件的人們則強調,就算張扣扣在其母死去22年後,僅出於復仇動機而造成慘案,這種血親復仇的原始正義行為,及採取私刑暴力的現象並不應在現代國家和擁有法律體制的社會中,得到院方的諒解。他們則強調所謂事實為依據,現有法律為準繩的判斷。更有甚者認為,張扣扣喪母案在22年前就已宣判,當時作為受害人張家也並為上訴,該判決既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它不能將此案嫌犯張扣扣的殺人動機合法化。

值得一提的是,當旁觀者們對該事件對錯爭論不休時,接連有關張扣扣母親死亡案件的民間調查故事,及針對此案的所謂“內幕”和“細節”,這些真假難辨且易陷入各持一詞,“你說我說”陷阱的報道持續出現在網民們的眼前。由於民眾對中國司法公正並不抱有崇高的信任感,及先發案件距今早已年代久遠,相關事件的真相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毫無疑問的是,張扣扣將為他的殺人罪行而付出沉重代價。此案中,未來院方將如何分析、判斷犯罪嫌疑人的違法行為和犯罪邏輯則極為重要,且應起到具有借鑒性的效應。而一個來自官方詳細的調查分析和公平合法的判決結果,則能使道德及法律在這一悲劇故事中,於結尾處得以共存。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