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微言微語

習蔡隔海峽喊話 引熱議

發表時間:

元月2號,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以五大原則闡述對台方針,雖然他多次強調推動兩岸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同時又明確表示不排除武力統一的選項。 

習近平做“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相關演講圖
習近平做“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相關演講圖 路透社Mark Schiefelbein供圖
廣告

台灣總統蔡英文隨後隔空霸氣回應,她說:台灣“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也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台灣絕大多數民意也不會接受,這是“台灣共識”。
習近平在講話中同時強調說:“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裡事,當然也應由家裡人商量着辦。”

兩家“家長”隔空喊話,一個代表臣民之“家長”,一個代表公民之“家長”,三觀不同,雞同鴨講,一時引發社交平台熱議。

有網友發帖說:“習主席說,統一後台灣人可以享受與大陸人民的同等待遇,台灣人還猶豫什麼?”

一篇題為《必須儘快統一台灣》的網文這樣寫道:“台灣同胞的護照可以出入一百多個國家。必須儘快統一台灣,結束台灣同胞可以自由出入他國的狀態。

台灣同胞會抵制蘋果手機和加拿大鵝嗎?台灣同胞砸過日本車嗎?砸過開日本車的同胞嗎?台灣同胞抵制過韓國的樂天、法國的家樂福、美國的麥當勞嗎?如果這些台灣同胞都沒有干過,怎麼體現愛國精神?不體現愛國精神,有什麼資格做中國人?台灣同胞吃過地溝油嗎?呼吸過霧霾嗎?接種過問題疫苗嗎?如果沒有的話,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人嗎?台灣同胞遭受過強拆嗎?台灣同胞會上訪嗎?台灣同胞有因為看不起病,因為貧窮而自殺的嗎?如果沒有,有什麼資格做中國人? 台灣同胞有《新聞聯播》看嗎?如果沒有,怎麼弘揚主旋律?台灣有雙軌制嗎?如果沒有的話,就沒有半點特色了。台灣官員能享受到各種特權嗎?如果不能,那當官還有什麼意思?當官不能用特權為自己服務,還不如回家賣紅薯。官員既不能享受特權和特供,也不能搞權錢交易,豈不就是官不聊生?必須儘快統一台灣,結束台灣官不聊生的狀態。”

有微友發帖說:“為什麼台海的攤牌不可避免?因為大陸在不斷地提高要價,從要求台灣不公開宣布獨立,到要求台灣承認同屬一中,再到如今的必須統一,且只能在一國兩制下統一,台灣已經沒有退讓餘地了,他們要麼答應一國兩制,要麼在幾年之內就要面臨武統,這個趨勢已經很明朗了。 至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呵呵,難道新中國是天上掉下來的嗎?”

一篇題為《 用民主換統一,實現政治改革的軟着陸》的網文這樣寫道:“關於台灣統一的問題,其實,不管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明眼人是看的清清楚楚。我們不要用腦袋,可以用腳後跟想一想,哪些人是最害怕統一的?哪些人是反對統一的?不言而喻,顯然是那些中國的特權階級,官僚壟斷 經濟壟斷的大資產階級,是那些享有世襲特權的既得利益者,那些“紅色”接班人和繼承人。是他們在反對統一,是他們最害怕統一,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一旦實行了民主和平統一,中國大陸的政治格局就會重新畫分,民主制度就要實施權力監督,他們的好日子就算到頭了,他們的政治壟斷就要被打破,他們的特權將不再享有,所以,他們是最害怕統一的人!也是最反對統一的人。不要看他們在表面上口號喊的震天響,裝出一副摩拳擦掌、要打要殺的“愛國”者樣子,其實,一旦實現了民主統一,和平統一,他們的內心如坐針氈、如鯁在喉,他們的特權將蕩然無存,權力和利益需要重新洗牌,這是它們最擔心,也是最恐懼的。

毫無疑問,他們確實也要“統一” 他們要的是“武力的統一”,道理很簡單,武力統一的結果,就是台灣俯首稱臣,按照大陸規矩來接受黨的領導。民主和專制是相互對立的, 兩者水火不容,因此,統一?怎樣統一?正確的選擇,一定是在政治、法律、規則、制度上的統一,而不是人與人的恩怨情仇,也不是黨與黨的爭權奪利。興民主法治之大趨勢,保華夏萬民之蒼生。

作者龍泉繼續寫道:“不同形式的統一,自然會有不同的效果, 可以肯定的說:人民需要的是民主和平方式的統一,因為這樣的統一對普通人有百利,而無一害。
統一不僅僅是領土地域的統一,不是誰來領導誰,它關係到一個國家政治、社會制度和執政權如何產生的問題。

中國是中國人民的,不是哪一個政治組織的,任何政黨不能為了一己私利,阻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損害人民的福祉。讓人民用選票來表達自己的意願,讓人民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執政者和社會制度,讓人民選擇自己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而不是將人民擱在一邊,不聞不問,由兩個權力集團自賣自誇,長期耍嘴皮子,為自己造輿論。一旦有了人民的聲音,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作者在結尾寫道:“台灣是亞洲民主的典範,香港是法治社會的楷模,大陸人民完全可以借鑒香港人的法治經驗,吸收台灣成熟的民主模式,用博大的胸懷,在憲政民主的光輝旗幟下,開萬世之太平,建繁榮之華夏,把中華民族建設成民富國強的現代文明的民主法治共和國。”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