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如果中共多幾個李銳

毛澤東前秘書,中共自由派元老李銳的葬禮未能如願,他的女兒李南央說父親身後遺願有三:“不開追悼會,不進八寶山,不蓋黨旗”,官方還是為他在八寶山操辦了喪禮,遺體被黨旗覆蓋,李南央說:相信父親在天之靈看到自己身上的黨旗,一定會留下眼淚。

圖為李銳2006年舊照。
圖為李銳2006年舊照。 網絡
廣告

很矛盾的是當局的做法也很詭秘,既要為李銳八寶山辦葬禮,又布置大批警力現場監控。靈堂內外戒備森嚴,門口沒有輓聯橫幅,靈堂內沒有生平介紹,也沒有訃告。

前來弔唁者所持鮮花不許帶入靈堂,現場不許拍照,外媒記者被驅離,知名的獨立人士高瑜、浦志強、胡佳想為百歲老人最後送上一程,也被警方實施24小時全控,不許前往祭拜。

只有李銳遺孀張玉珍的感謝信在流傳。感謝信說,“李銳這位百歲老人已經走了,就讓他平靜的走吧。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請不要再‘消費’李銳了”。

在美國的女兒李南央感到悲哀。根據香港蘋果日報報道,她表示“如果父親在天有靈看到自己身上的黨旗,他一定會流下淚來”。李南央選擇不參加父親的葬禮,以表明她父親的立場。她得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和李克強送花圈,認為非常諷刺。李南央說,父親應該被人紀念,因為他是李銳,而不是因為他是共產黨高幹。“作為他的女兒,我要捍衛他的人格尊嚴”。

是的,李銳生前直批只有小學程度且剛愎自用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也送來花圈,李克強總理也送來了花圈。

李南央2月16日就說過:“我知道父親絕對不能接受將他定位於一個共產黨的正部級幹部進行追悼,我相信父親在天有靈,一定會對那面蓋着染滿人的鮮血的腥紅的黨旗下的李銳慟哭長嘯。”中共已故總書記趙紫陽秘書鮑彤評李銳:“以事功論,他是失敗者;可是,以品格論,他是完人! 無怪乎他不需要什麼東西覆蓋遺體,無怪乎他說紅色是不好的顏色。”

不過,李南央或許應該感到一點安慰,至少有一千多名民眾自發前往悼念。儘管現場戒備森嚴,不讓拍照,社交網絡而是流出了許多照片,有位退休老工人在場外打着“李銳老名垂千古,老百姓眼亮心明”的橫幅。

李南央強調父親是“中共鐵腕統治下具有獨立思維的人”。李銳當年擔任水電部副部長時,在毛澤東面前直言反對修建三峽大壩,毛同意放棄這一計畫。為此他成了毛澤東的兼職秘書,後來也以秘書身份參加廬山會議,因為敢言被打成“反黨右傾分子”,開除黨籍,差點餓死在北大荒,文革又被關入秦城監獄八年。

八九六四事件發生後,李銳對李南央說:“這個黨沒有味道了,這個國家沒有味道了,你如果有機會,帶着女兒一起離開吧。”然而李銳自己留下,仍在不斷地呼籲民主憲政,抱着改進共產黨的願望。他覺得這個黨墮落如此,他自己也有責任。

李銳最為人知可能也應是最輝煌的時期是八十年代之後,以歷史見證人之筆,寫出『廬山會議紀實』,世人得以一窺當年以毛為首的高官們的真實面目,上層的權鬥,以及毛如何罔顧事實,製造彭德懷反黨集團冤案,引發六十年代初震驚世界的大饑餓。

李銳個性的鋒利正如他擔任顧問的『炎黃春秋』所寫文章:“不當奴隸,更不當奴才”他希望完成胡耀邦的遺願,不能再走一黨專政的老路。2013年2月27日『炎黃春秋』編輯部主辦的討論會上,李銳和同仁們對習近平“兩個三十年互不否定”提出嚴厲批評,據說會議實況攝像被送進了中南海,『炎黃春秋』---中共黨內民主派和自由知識界開闢出來的這一塊思想陣地2016年終於失守了,資深媒體人呂月寫道:當年99歲的李銳在93歲的杜導正家裡憤怒地說出八個字:“毛病不改,積惡成習”

李銳並沒有改變中共歷史,他當年反對修建三峽大壩,李鵬在八十年代又強行上馬,他以個人的努力,希望這個黨逐漸開明,沒想到它變得更加專制。當習近平2018年年初廢除國家主席任期制後,他評論“習近平要搞終身制”,他去年在北京一家醫院的病床上對美國之音表示自己對習近平的失望:“過去我也不知道,他的文化程度那麼低”。

其實,李銳對身後事應早有所料,他在女兒幫助下,輾轉周折,轉移出千萬字的包括日記、筆記在內的珍貴史料,捐獻給胡佛研究所,從零星透露的細節看,這些材料將向世人展現中共黨史極其真實的一面。把歷史見證下來,記載下來,並想法讓它與世人見面,以正視聽,這應視為百歲老人用生命點燃的最後一把余火。

呂月認為,“李銳在最高層眼中永遠是個最大的麻煩,但是他對憲政和自由的呼喚,他的春秋實錄,他的道德文章,他無人可比的閱歷、思想和風骨,是留給最黑暗的中國的不朽遺產”。

如何評價李銳,學者何清漣以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還有一個更永恆的尺度,那就是良知與人性。她在『百年風雨天地人 送別李銳先生』一文中這樣寫到:“不管李老的追悼會由誰開,他是否被授予“馬克思主義者”這一稱號,在天地翻覆之後,歷史記住他,一定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類名號與是否葬於八寶山之類,而是會將他與胡耀邦、趙紫陽、李慎之、朱厚澤、杜潤生等走在前面的人當作中共黨內有良知、有人性之人,因為在中共的暗黑統治中,他們都曾用自己的人格,給社會帶來一縷陽光。”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