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中美貿談衝刺之時 習近平來與歐洲過招

發表時間:

中美貿易談判據說進入最關鍵的最後衝刺階段,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卻將從本周四開始對意大利、摩納哥和法國進行訪問。與此同時,歐盟峰會也將於周四和周五內部討論歐中關係。眼下,則是中國外長王毅與歐盟28國外長的會談。下個月中國總理李克強將來參加新一屆“歐中峰會”。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8年4月10人在中國海南博鰲亞洲經濟論壇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8年4月10人在中國海南博鰲亞洲經濟論壇 路透社照片
廣告

一系列預訂和巧合的議程將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李克強先後帶到歐洲大陸。有關習近平對法國訪問內容,外界所知不多,對於意大利參與中國“一帶一路”計畫,是當下難得能讓習近平高興的事項。4月上旬李克強之行則是明顯困難的啃骨頭,又要與歐盟展開多年談而未決的議題,調整相互關係。法國對中歐議題談判的艱難也心知肚明,有消息說:法國總統馬克龍希望不要過快開談,而是要在5月下旬歐洲議會選舉後再從容進行。

歐盟國際公共市場採購的提議

屆時歐盟委員會希望通過有關“國際公共市場採購”的提議,這也是歐盟面對中國和美國競爭,呼籲國際市場互惠,試圖限制不公平投資和對歐洲企業不公平待遇。歐盟於2012年首次推出有關“公共市場採購“公平待遇提議,限制在第三國市場上歐盟企業受到歧視,呼籲公平互惠的商業行為。

歐盟該項法律提議旨在應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在中國市場上的不公平狀態,即中國企業能夠贏得公共項目招標,而歐洲企業卻受到的不同待遇。該文件威脅稱,若北京方面不停止布魯塞爾認定的不公平投資行為和對歐洲企業的不公平待遇,歐盟將在多個領域採取報復行動,包括對中國在歐洲利益採取報復行動。

歐盟提出的具體應對做法是,歐委會將對涉嫌歧視案件進行調查。隨後如果確認有不公平貿易行為,布魯塞爾會首先與相關國家進行磋商,要求其市場開放,否則歐委會會在歐洲招標項目中懲罰這些公司。比如受罰公司會看到他們的報價上漲20%。

歐盟官員強調,該措施不是關閉歐洲市場,但是要打開國際市場。歐洲企業需要該措施幫助與第三國進行公共市場採購談判。

在習近平到訪意大利前,歐盟執委會上周在一份報告中,就中歐關係方面共同行動提出了“十大共識”,將中國列為“系統性競爭對手”。

中國外長王毅回擊歐盟十大共識報告

本周來到布魯塞爾的中國外長王毅此行主要目標是為習近平之行打前站,也是對歐盟新報告的一些對中歐關係的定位予以回擊,強調“中歐之間合作是主流。”

王毅表示:雙方的共識包括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以及以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習近平此次訪問將是中國對歐盟外交的“高光時刻”,也展現了“不管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都高度重視歐洲。

針對美歐擔心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為5G移動網絡提供的設備會構成安全風險,王毅高調譴責這是“出於政治目的進行無端指責、並且搞垮一家外國企業的企圖”。“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是反常的、不道德的,不會得到支持。”

歐盟尋求明年與中國達成投資協定

定於4月9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中峰會,討論的議題包括歐中貿易逆差,這一逆差在今年1月份比去年同期又有增加。更重要的是推動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取得進展,並希望中國提高投資海外基礎設施的透明度。

路透社報道說,根據一份3月8日擬定的聯合公報,歐盟將在峰會期間尋求北京方面同意限期開放中國的經濟,清除貿易壁壘。

這份六頁紙的聯合公報建議,中國與歐盟“同意在2019年夏季前確定市場准入的主要障礙以及市場開放的相關條件”,“至少在歐盟與中國2020年舉行下屆峰會前迅速取消(這些貿易障礙)”。

聯合公報還明確,雙方計畫在2020年前簽署一項特別協定,增加已經談了將近十二年的雙向投資流動。

歐盟外交人士表示,這份聯合公報反映了歐盟對北京的不滿,因為北京沒有落實自由貿易全球化的承諾,不願讓外國公司在中國自由經營,但中國的公司卻在完全開放的歐盟市場充分經營。

中國與16個中東歐國家的“16+1”峰會,對中東歐國家巨額投資,中國在該地區受到歡迎,但布魯塞爾仍抱戒心。今年2月,

德經濟部長敦促歐盟保護歐洲技術

最近,法德兩國都在強調打造和培育“歐洲工業冠軍企業”的必要性,並針對歐洲將其技術優勢拱手讓給中國的風險發出警告。德國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法國和德國希望就新的歐洲工業戰略提出一項聯合建議,其中包括對歐盟競爭法進行可能的改革。聯合採取行動來捍衛歐洲的“技術主權”,以對抗全球對手的攻勢,並為歐盟工業提供支持。此前,法國阿爾斯通(Alstom)與德國西門子(Siemens)的鐵路業務合並以失敗告終。

德國企業在與中國做生意方面投入巨大。中國的經濟奇蹟給德國這台出口機器增添了豐厚的利潤和充分就業。但今年初德國工業界開始擔心自己正成為押注中國的輸家德國自由、開放的市場模式與中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競爭日烈,需加強防範中國企業。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