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中國不希望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 讓自己腹背受敵

發表時間:

習近平前腳剛走,李克強後腳跟進。中共兩大巨頭一前一後,密集訪問歐洲,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中歐關係的分析評論。

李克強與歐盟執委會主席圖斯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布魯塞爾出席中歐峰會   2019 4 9
李克強與歐盟執委會主席圖斯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布魯塞爾出席中歐峰會 2019 4 9 Olivier Hoslet/Pool via REUTERS
廣告

台灣《旺報》的社論稱:“繼習近平3月底結束歐洲三國行後,李克強再啟歐洲行程,9日在布魯塞爾出席第21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接着赴克羅埃西亞出席第8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並正式訪問克羅埃西亞。不足1個月,兩位領導人先後踏足歐洲,凸顯歐洲在大陸外交戰略調整布局中的重要性。近年來因應時局變化,中國與歐洲均在調整自己的戰略行為,雙方關係進入再平衡階段。”“自大陸GDP總量接近歐盟後,歐洲看待中國的眼光悄然發生變化,不再將大陸視為發展中國家甚至不止是發達國家,而是一個超級大國。這一緊迫感體現在歐洲對華關係中的競爭面上升,遏制勢頭開始出現,對華疑慮也隨之而來。”“歐洲部分輿論擔心大陸與中東歐的合作(16+1)可能會分裂歐洲。”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中國 中東歐合作機制,即人們常說的‘16+1’,12日迎來新成員希臘的加入,正式成為‘17+1’。以往的16國都曾經處在前蘇聯東歐陣營里,與中國存在更為傳統的聯繫,它們或者加入歐盟的時間比較晚,或者不是歐盟國家。希臘是這當中第一個更早加入歐盟且與西歐聯繫更緊密的國家。希臘的加入顯然是‘16+1’機制的一次重要擴容。以往西歐大國對‘16+1’機制非常敏感,它們擔心中東歐國家與中國接近會削弱歐盟的團結,甚至能夠聽到把中國開展與中東歐合作視為北京‘分裂歐盟’的聲音。希臘宣布加入‘17+1’機制後,西歐領導人沒有在第一時間表態,不過法新社的一則報道認為,西歐國家領導人在‘謹慎地’注視着杜布羅夫尼克的動向。”“西歐大國的態度有點複雜,這可以理解,但是這種複雜性應當說處在國家關係的正常範圍之內。這樣的敏感並沒有實質影響到西歐同中國的關係,也沒有成為東西歐關係中一個必須擺出來加以解決的問題。它尤其不構成一個重大地緣政治矛盾。”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很明顯,李克強這次到歐洲,是帶着‘妥協心態’來談判。歐盟對華政策轉變,對中國來說,時機非常不理想。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後果,已經讓北京疲於應付,中國根本無暇顧及、也不希望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讓自己腹背受敵。相反,北京力圖淡化中美緊張關係,將中國外交主攻方向轉到歐洲。儘管歐盟在對華態度上更趨強硬,但在共同外交政策上,歐盟28個成員國要形成一致立場,難度仍很大。中國善於利用各個擊破策略,與各國達成雙邊交易。往往在經濟政策與外界和安全政策發生矛盾時,歐盟缺乏戰略行動的意願和能力。有專家指出,除了法國和即將脫歐的英國,其它國家政府都缺乏地緣政治的思維立場。最突出例子是,意大利與中國簽署參與‘一帶一路’的意向協議,成為七大工業國(G7)中第一個加入的國家。之前,地中海沿岸和中東歐,很多國家已轉向中國。這是因為歐洲形成了真空,讓中國乘虛而入。中國能長驅直入,是因這些國家對投資很饑渴。”“歸結來說,受美國的啟發和推動,歐洲開始‘覺醒’,改變過去一貫的策略和思路,順勢向中國施壓要價;”“歐盟的壓力會起到一些效果,讓中國作出一些讓步,但這也意味着歐盟也要對中國進入歐洲讓步。”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