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解放報:天安門-鎮壓之夜的30年後

發表時間:

距離歐洲議會選舉一周之際,周一各大法國全國發行報紙的頭版主題集中於歐洲及法國事務。《解放報》頭版以“左翼:存亡行動”為題,關注法國左翼在此次歐洲議會選舉中可能面臨歷史性的集體敗局,不足10%甚至5%的悲觀選情預期,讓分崩離散的左翼候選人試圖在最後一周爭取更多選民投票。在選舉前夕的最新民調顯示,法國極右翼國民聯盟RN領先,執政共和前進黨候選人Nathalie Loiseau接受《費加羅報》專訪,闡述其應對這一局面的抵禦之策,她警告選舉的最大的風險在於“削弱法國的聲音”;在極右陣營,奧地利極右派副總理最新被曝涉嫌通俄醜聞黯然下台,動搖了在此次選舉中志在必得的歐洲極右政黨勢力。法共《人道報》將此作為頭版主題,標題是“歐洲極右政黨:奧地利的暴露者”。經濟性報紙《回聲報》頭版則針對本周末在米蘭舉行的歐洲12個民粹極右政黨領袖大會,報道馬克龍批評警告民粹極右勢力的新的國際化形勢。此外,從周一開始,將對處於“植物人”10年多的朗貝爾停止生命維持措施再次引發的民情爭議,也是各報普遍報道的另一議題。 

全球網傳王維林北京六四阻擋坦克圖片
全球網傳王維林北京六四阻擋坦克圖片 網絡照片
廣告

有關中國的報道,《人道報》在文化版繼續刊載一篇紀念華裔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文章,稱他是一個將藝術和文化融入建築、照亮現代主義的建築大師。

三十年前的5月19日,時任總理李鵬宣布戒嚴,向天安門廣場的反抗學生派出軍隊,為六四的血腥鎮壓開啟前奏。《解放報》在世界版刊出題為“天安門: 鎮壓之夜的三十年後”的報道,記者Arnaud Naulerin在巴黎專訪參與六四、此後流亡國外的中國學者蔡崇國。

在兩個整版報道的開篇,記者描述了春天的巴黎,在Denfert-Rochereau廣場的一個咖啡館裡,蔡崇國向記者講述對三十年前另一個春天的生動記憶。 “你無法想象當時的熱情,數百萬人參與了這個特殊的時刻”“在幾個星期的時間裡,我們在全世界的目光中見證了中國歷史上一段特有的自由時刻”。“西方第一次意識到中國人能夠動員起來,能夠批評他們的領導人”,蔡崇國這樣回憶道。這就是一個火花,它點燃了這位年輕哲學學者的激情,而當軍隊的坦克在6月3日至4日夜間粉碎了天安門運動之後,他被迫逃離祖國。這個日期將他的人生一分為二,也因它而留下了“中國人之間的深刻分歧”。

30年後,曾當過中共模範黨員、目前居住在法國的蔡崇國為中國目前“六四”的絕對禁忌感到黯然,在這種普遍的壓抑和健忘中,他看到的是一個“金錢和警棍控制的社會”的出現,在他看來,習近平治下的中國,不僅僅是一個獨裁國家,而更是一個瘋狂的資本主義、一種新型的極權政權,它試圖控制一切,辨識監控所有的人。

蔡崇國說,1989年的六四事件,讓人感受到了壓制的恐懼、打破了以往鎮壓的禁忌。 “我們看到軍隊會毫不猶豫地殺人。而在1989年之前,我們還堅信當局的鎮壓永遠不會越過這條紅線。”

報道回顧距今整整30年前的中國,發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學生運動在5月底開始的局勢變化,中共高層內部意見的分歧加劇,時任總書記趙紫陽前往天安門廣場說服年輕的抗議學生,說了那句“我來得太晚了”。整整19日當天,電台不斷播出李鵬和學生代表在人民大會堂的激烈辯論。蔡崇國回憶了他在那段時間的親歷,他在為編輯一本關於文革和毛澤東歷史書籍而從武漢北上,在抵達北京時,看到鐵路沿線幾十輛軍用卡車。以及期間示威學生與市民堵在坦克四周,和戰士交流互動的場景。在24日軍隊退出了, 但一切都以走得太遠而無法挽回。蔡崇國說,“我們當時認為我們贏了一場勝利,設法制止了戒嚴”,之後開始意識到大屠殺將會發生:因為鄧小平不可能屈服於學生而丟掉面子“。

報道隨後介紹了1955年生於武漢的蔡崇國,講述了他在文革下鄉經歷、對毛主義的懷疑、到一代人對政治的熱情、對改革和現代化所抱有的希望。這種希望催生了從1986年開始一直到89年六四持續幾次的民主運動。而蔡崇國本人直到6月2日仍在北京,兩天後親眼目睹了鎮壓的場面、藍裙被坦克履帶夾壓的女生...,六四鎮壓後的三周,蔡崇國從海上歷險游泳到香港,之後來到巴黎。

此外,在《費加羅報》文化版還有一篇有關中國畫家嚴培明畫展的報道,作為慶祝重新開館活動之一,法國第戎美術館為目前生活在第戎的中國著名畫家嚴培明舉辦個人題為“哭泣的男人”畫展,費加羅報為此特別刊登一篇對嚴培明的專訪。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