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微言微語

任正非訪談引熱議

發表時間:

中美貿易戰開局後,特朗普一通組合拳祭出,系統絞殺中國高科技企業,華為首當其衝,國內輿情洶湧,黨媒重提“鬥爭哲學”,“階級基礎”,動員所有宣傳工具打響一場反帝抗美愛國主義人民輿論戰。

微言微語
微言微語 @DR
廣告

一周以來,各大影視頻道每晚播放上世紀抗美援朝黑白片,涉美題材的當代影視劇一律撤檔,許多網友忽然發現,其實在以抗日神劇主導的仇恨學黨宣工具箱裡,反美文藝原創還真的不夠用,有網友“飯否”乾脆將電影《鐵道游擊隊》主題曲《游擊隊之歌》重新填詞道;“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都能打出800里,我們都是飛行軍,打仗的時候不沾地。我們都是金鐘罩,子彈拿我們沒脾氣。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褲襠裡面往外掏。我們生長在這裡,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誰要搶佔去,我們就拍部電視劇。”

網友程凌虛發帖說: “說實話,我對特朗普制裁華為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是悲觀的。但有人卻信心滿滿,認為既然上世紀六七年代我們在美帝的封鎖和制裁下能造出“兩彈一星”,那麼,今天我們在特朗普的打壓下,同樣能造出自己的芯片!不過還真不能類比。道理很簡單:六七十年代造“兩彈一星”的那幫人,受的教育是民國時代的底子,受的是“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熏陶。現在的專家學者乃至研發人員,是文革的底子,是在統一思想的氛圍中成長的。而科研發明,最忌諱的就是統一思想!科學的東西來不得半點虛假,“漢芯”也好,華為也罷,終究是會露出原形的。”

在一片反帝反美喊殺聲中,華為老總任正非日前接受了央視採訪,在採訪中,他不但直抒胸臆,而且不在乎中宣部規定的政治正確,直接打臉高調煽動民粹主義的各路黨媒評論員們。任總說“愛華為不等於愛華為手機”;“中國這個國家未來的前途在開放,民粹主義的東西是害國的!”

網民王冉對任正非央視採訪受到普遍認可發帖總結道:“為什麼網絡上對任正非的表態好評如潮?這是因為:

1、大多數人不希望回到閉關鎖國的年代,無論主動還是被動。

2、大多數人對借國際形勢煽動狹隘的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情緒的行徑和套路心生厭惡。

3、大多數人希望看到中國企業的領導人有格局、有胸襟,對自己的實力和周邊的環境有清醒的認知,人格獨立,不依附他人,不人雲亦雲。

4、大多數人希望看到中國的企業靠高度的市場化的能力立足全球,而不是依靠某種非市場化的力量獨霸一方。

最後,雖然今天中美雙方已經行棋至此,但如果可能,大多數人還是希望雙方可以至少暫時回到理性相對、和平相處的軌道上,彼此可以心生芥蒂和保持警惕,但用不着刀光劍影,殺聲衝天。無論在中國在美國,只有各自民眾、消費者和用戶的利益才應該是各自國家的最高利益。”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日前發微博說:“無論是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還是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零部件,美國政府的所做所為都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合法行為,這跟中國政府把推特、油管等美國企業拒之門外,對美國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一樣,都是主權國家的合法行為。在這一系列國家行為中,美國並沒有侵犯中國的主權,中國也沒有侵犯美國的主權,發生的事情只是兩國的商業關係不再像從前那麼友好了。

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美國曾以很低的關稅允許我國的企業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產品,這是他們對我們友好的表現。現在他們的總統不想這麼做了,要提高關稅阻擋我國的商品進入他們的國家,他們有權利這麼做,就像我們有權利做同樣的事情一樣。

一個一直對我好的人有一天不再對我好了,我因此暴跳如雷,指責對方背信棄義,這只能說明我自私狹隘。我明白,這世上沒有人有義務對我好,我也沒有資格向別人索取恩惠。

貿易戰里雖然也有個“戰”字,但貿易戰並不是戰爭。戰爭是侵略是傷害,貿易戰只是不友好不合作。那些用戰爭思維看待貿易戰的人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了。最近我國不少媒體用戰爭思維來分析中美這場貿易爭端,他們頻頻把六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拿出來類比。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

一篇題為《爭老大心態》的網文這樣寫道:“ 兩年來中美關係的急劇轉變令世界驚訝。這次中美經貿衝突的教訓是,稱雄意識妨礙了和平發展。由於一定要當老大,要說了算,要稱雄,便不擇手段,最後反而導致摩擦衝突。要和平發展,其關鍵是與各國平和相處,不以挖對方牆角、損人利己為謀略。 

文章作者程曉農認為, 中國文革紅衛兵執政理念回潮是中美關係無法和諧相處的原因之一。而導致中美關係變冷,是中國的三個意識一一稱雄意識、假想敵意識、積怨意識惡性膨脹的結果。

“所謂稱雄意識就是, 一定要當老大,要由我說了算,而 不是與競爭對手平和相處。與稱雄意識對應的是假想敵意識,即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因為敵視民主制度和普世價值,必定把美國作為遏制中國的最大威脅;另一種是積怨意識,就是從中學生開始就非常熟悉的落後就要挨打說,它的潛台詞是,強大了才能橫着走。三者可以合稱為中國世界觀。 

這三個意識不僅體現在高層決策中,它還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當它們深入民心之後,就成了維護政權形象的重要檢驗標準。不稱雄不足以證明成功、堅守現行制度才能頂住西方的威脅、能支配國際規則才算站起來了,這樣的觀念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稱雄意識的產生,與集權體制下的洗腦教育有關。 許多人把灌輸這些意識看成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然組成部分。這三個意識也是中國歷史文化沉澱的現代包裝。中國古代史中,戰國、三國時期都有關於稱雄的印記,這些觀念通過古代史教育和歷史劇,不斷地在一 代又一代的民眾心中留下了稱雄意識的現代版文化記憶; 而在中國現代史和世界現代史的教育當中,稱雄的歷史教訓卻鮮有提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蘇對抗史, 是中國稱雄意識的一次大爆發, 幾乎因此把中國拖進了核戰爭的毀滅深淵。 斯大林死後,毛澤東熱衷於當國際共產主義陣營的老大,為此發動了大躍進,提出了經濟上趕英超美的口號,試圖證明毛式道路比蘇式道路更成功, 結果,不僅釀成了全國性大饑荒及餓死幾千萬農民的慘劇,而且從以蘇聯為師發展到武裝衝突。最後還是美國制止了蘇聯對中國發動核打擊的意圖,拯救了毛及其治下的中國。 

這三個意識不僅僅服務於對內宣傳,它們反過來也綁架國家戰略,國家戰略和外交政策若不能迎合這三個意識,就可能被視為軟弱、投降。 

中國已經提出了和平發展道路說, 和平發展是一個自然演進的過程,無需設定在什麼時候趕超誰、壓倒誰的目標。經濟發展的快慢,受國內國際經濟環境的約束,不應該為了達到趕超的目標而強行與國際社會對立; 重新認識和平發展的基本路徑,將會成為中國今後的一個長期任務。”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