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美貿易戰

有識之士建議習近平實行三零原則 避免魚死網破

新華社周六發表述評譴責美國侵犯中國經濟主權,觸及中國經濟制度。有分析指習近平亮出了底牌,其實這就是習近平為”悔棋“提出來的一個理由:指責之前的中美貿易談判侵犯了中國經濟主權,現在要推倒重來。這篇評述似乎透視出一個陰暗的前景。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利用出席阿根廷G20峰會進行貿易談判。時間2018年12月1日。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利用出席阿根廷G20峰會進行貿易談判。時間2018年12月1日。 路透社
廣告

有分析人士指出這種思路後果不堪設想,結果只能加劇貿易戰,對中美雙方無益,長期下去,中國的經濟更難支撐,難以擺脫依賴美國的華為一類高科技產業將走上絕路。為早日走出困局,最近有不少中國有識之士出來解套,他們指出,如果中國兌現加入世貿時將實現三零原則的承諾,貿易戰就可迎刃而解。實行三零的結果只會對中國人民有好處,沒壞處,可能會對當權者和既得利益者的私利有一點損害。但是,為了廣大中國人民福祉和社會的安定,政府應當讓出部分權力和利益。

微信廣泛轉發的一篇署名王冠一寫的題為『貿易戰的本質問題是什麼?』的文章,作者指出,美國的訴求是“三零二停一允許”,三零是零關稅、零比零、零補貼,二停是停止盜竊知識產權,停止強行技術轉讓,一允許是允許美國人到中國獨立開設公司。

作者提醒,三零二停一允許不是單方的,而是雙方的,你對我三零二停一允許,我也對你三零二停一允許。美方加征關稅,是因為中國不同意雙方實行三零二停一允許,還要繼續徵收比美方高得多的關稅,繼續保持壁壘,繼續非法補貼,不承諾放棄盜竊知識產權,不允許美方來開設公司,造成美方利益繼續損失的前提下,對中方採取的反制行為,

作者指出,美方的這些要求,中國在入世談判的時候已經承諾,當時中方是發展中國家,享受比發達國家更好的條件,比如可以加征更高的關稅,可以給企業補貼,但是在美國看來,十八年來,美方一直在承受“不平等條約”和中國的“剝削”,中國人去美國開設公司的政策早已執行很久了,外國人來中國開公司還這麼難,美國制裁了華為,但是中國幾乎禁止了美國所有的互聯網企業,比如谷歌、推特、臉書等等,還有服務及金融業。現在,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是要“平等”的時候了。

零關稅壁壘本來是中國入世時的承諾,就是允許別人到你的市場來做生意,但是中國至今在教育、衛生、金融、服務貿易許多領域非但沒有向外企開發,也沒有向中國人開發,而是被政府和國有企業壟斷着。

作者認為,這樣做,其實最大的受害者不是美國,而是中國人自己。入世之初,中國人都幻想着可以得到國民待遇,可以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但是事與願違。貢獻了接近90%就業、50%的稅收和GDP的民營經濟至今還遭受不公平的歧視性待遇。

當然,拆除壁壘雖然有利於中國人民和民營經濟,但是會讓國企失去壟斷地位和優惠,讓政府失去經濟領域的管控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會動搖體制的“核心利益”。

有人說國企可以在公共領域提供普惠性產品,看看油價、過路費、電信電力價格就明白並不是事實。

作者認為,在三零二停一允許的問題上,美國利益和中國人民利益在原則上、在絕大多數細節上是一致的,而中國政府利益和中國人民利益則未必是完全一致的。實行三零二停一允許,中國將獲得真正的市場經濟地位,人民和民營經濟獲得國民待遇,只是政府要讓出一部分權利和利益。

作者認為這就涉及問題的實質,“既得利益者非但不願意放棄權力和利益,還要把本該屬於人民的權利和利益作為’代價‘去犧牲,’開放‘意味着失去經濟管控權力和權力衍生的利益,才是中國不能接受三零二停一允許的真正原因”。

中國前高官、被稱之為“政壇不倒翁”的前重慶市長黃奇帆也對“三零”對中國經濟利益的利弊發表了一番見解。5月6日,他在上海“SAIF.CAFR”名家講堂上發表講演,認為中國做好“三零”,等於第二次入世,他說,中國實施零關稅,在製造業、農業、能源礦產、消費品領域均利大於弊,實施零壁壘,將極大改善中國的營商環境,有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實施零補貼,將補貼用在“刀口上”,有利於結構調整,倒逼國企改革,減少貿易摩擦與權力尋租行為,中國如能做好“三零”,等於第二次“入世”。

網上還流傳着一篇對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朱海就的專訪,朱海就認為三零是本來就應該有的常態。三零隻是恢復被扭曲的狀態。

舉例說,三零實現後,就會“極大地改善消費者福利,首先,零關稅可以使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多樣化的國外產品。其次,零補貼可以增加消費者收入,因為補貼來自消費者稅收,零補貼會推動減稅,更為重要的是三零原則促進了市場競爭,消費者會從競爭中得到好處”。

朱海就認為只有推動三零原則才可能較好地解決貿易摩擦。其實面對貿易摩擦,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開放,要麼繼續升級,魚死網破,走向對抗和封閉,要麼回到自由貿易的法則,在這一法則基礎上實現和平共處、自由貿易和自由往來。”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