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微言微語

中美主播跨洋對話與中美為何而戰

發表時間:

在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一場中美兩國電視台女主播的電視辯論,一周來刷屏國內社交平台。其實,中國國際電視台英文女主播劉欣原本在國內幾乎談不上知名度,但劉欣此次的推特約辨,黨媒的高調站台,卻引發牆內網民的普遍期待,民眾首先發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女主播和黨媒那樣擁有推特賬號?”,為什麼不能開放互聯網?這其實無形中已經觸及中美貿易談的核心問題。

美國福克斯電視網(Fox)女主播翠西·里根與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女主播劉欣舉行隔空對談 2019年5月29日
美國福克斯電視網(Fox)女主播翠西·里根與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女主播劉欣舉行隔空對談 2019年5月29日 網絡
廣告

接下來網民質疑這場辯論是否能在牆內直播,因為了解中共黨宣的人都知道,除個別體育賽事外,凡不受國內導播控制的任何節目都不可能在中國直播,更別說一場涉及政治經濟議題的辯論。結果不出所料,直播並未發生,也決不允許發生,牆內網民看到的是過審後的剪輯版。習慣以輸贏論是非的國人對這個十六分鐘的辯論似乎是失望的,因為那不是辯論, 而是訪談;但對於黨宣而言,只要央視記者在美國主流媒體受邀訪談,就已經完勝,已經傳遞了中國黨媒立場,樹立了黨宣的正面形象。

對劉欣的表現,有網友發帖說:“辯論歸來,志得意滿,自我感覺良好,周圍的人都在誇讚,她自己也感覺自己勝利了,官方媒體紛紛報道,宣布她完勝,美方無言以對,意淫達到高潮。”

牆內訪談剪輯版剪掉了開場劉欣強調自己不是黨員的內容,對此,有推友發推說:“劉欣開宗明義向全世界宣告自己不是黨員,這和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復旦大學競選人民代表的學生候選人宣告自己不是黨員有得一比。 不過學生候選人獲得經久的掌聲,而劉欣卻沒有。因為學生候選人講的是真話! 而劉欣的話信者有幾何? 但很顯然:和中共畫清界限已經成了建立信譽的前提!”

劉欣在“跨洋對話”後,接受了央視《面對面》欄目的採訪,她在訪談中特意提到她戴的玉佩,說她當天專門選擇戴玉佩,意味“寧可玉碎,不可瓦全”,這段配合反美黨宣的高調錶白,立刻招致網民的反彈,有網友發帖說:“拉十幾億人陪碎?霸氣,可與揚言放棄西安以東人口的某將軍比肩…”。

在這場被環球時報譽為“史無前例” 的跨洋對話中,劉欣就翠西·里根有關中國盜竊美國知識產權問題的回答,基本重複了中國官方一貫立場,用網友的話翻譯一下,就是“大家都偷,所以我偷不算偷”。既然劉欣沒有對中方侵犯知識產權,強迫技術轉移予以明確否認,從外媒角度看,就相當於承認,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正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導致中美貿易談判陷入僵局。

一篇題為《中美為何而戰》的網文這樣寫道:“美中談判的核心問題其實是針對中國大規模盜竊知識產權的美方保衛戰;而中國作為侵害方,在談判中對此一直躲閃迴避,最後索性推翻前議,寧可承擔高關稅,也不願切實終止侵犯知識產權的活動。

其實,早在去年12月3日,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接受美國全國公共電台訪問時就指出,中美談判的主要內容並不是關稅,而是讓中共進行結構性改革,“即阻止中共竊取知識產權,停止強迫技術轉移,不再對美國的技術進行各種侵略。”納瓦羅說,“我們要看到中國是否發生了可驗證的、真實的、立竿見影的結構變化。這就是我們的底線。”

把這場圍繞侵犯知識產權的談判說成是“科技戰”,可能混淆美中雙方的位置。顯然,在大規模盜竊知識產權方面,中國是進攻者,而美國是防衛者;美國並未侵害中國的知識產權。

30年前,中國開始大量引進外資,當時能引進的主要是港台企業和西方國家成熟的工業技術和即將過時的工業設備,雖然中國實行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方針,事實上迫使外企轉讓技術,但並未引起國際社會的反彈,因為這類技術的轉讓不致於威脅到發達國家的經濟基礎。然而,30年後,中國面臨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據《日本經濟新聞》最近報道,10年前,全球企業的凈利潤中,美國約佔25%,而現在這個比例已大幅度上升到39%。其原因是,美國已經形成了由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創造利潤的產業結構。代表技術實力的專利及代表品牌影響力的商標權等無形資產已達到4.4萬億美元,超過了工廠及店鋪等有形資產;美國企業無形資產占企業總資產的比例已達到26%,是10年前的兩倍以上,而日本現在的這個比例還只有6.4%。

上述數據表明, 一個國家能否邁過從低素質進入高素質發展的門檻,其標誌就是國民經濟當中知識產權的收益佔多少。中國雖然自主研發的能力和投資不多,卻十分明白,靠廉價勞動力賺得的利潤只是製造業產業鏈當中的很小一塊,於是當局就想到了用各種非法手段去“撈”外國的知識產權、以便獲取知識產權收益這樣一條“捷徑”。

另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已逐漸轉變為知識產權支撐型經濟結構,在這種情況下,保衛本國的知識產權不被偷盜,既是維持就業和企業利潤的基本前提,也是守護知識產權財富的唯一途徑。而中國“奪取”他人知識產權的企圖,不僅僅是硬搶外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收益,而且也奪走了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財富。於是就有了去年以來中美之間以侵犯知識產權為主題的貿易談判。

中國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活動大體上可分為兩部分:假貨和盜竊技術機密。如果說,前一種是明目張膽地盜用美國公司品牌、用假冒偽劣產品侵佔美國公司的市場,那麼,後者就是技術間諜活動; 前者對美國公司的侵害數額相對有限,而後者是一次性地造成美國公司的巨額損失,讓被盜的美國公司多年的研發投資血本無歸,且可能長期面臨中國仿造品的擠壓而破產。

據美國知識產權被盜問題委員會發表的一份報告稱,中國仿冒、盜版以及盜竊商業機密等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問題,每年給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在2,250億美元至6,000億美元之間;其中,僅盜竊商業機密一項就令美國經濟損失1,800億到5,400億美元。

一個月前,美國聯邦調查局長克里斯托弗·雷表示:“中國開創了一種有廣泛社會參與的方法去盜取創新,它採用了任何可能的手段,從各類企業、大學和組織盜竊創新成果。中國通過情報機構,通過國有企業,通過所謂的私營公司,通過學生和研究人員以及代表中國在海外工作的各類主體收集情報。”他提到,美國聯邦調查局在全國設有56個辦事處,這些辦事處調查經濟間諜案件時,幾乎都指向中國。在侵犯知識產權的大量活動已經引起美國政府高度關注的情況下,中國在這條道路上還能走多遠呢?

本文作者,中國經濟學家程曉農最後寫道,有趣的是,中國官媒對美國聯邦調查局長的上述談話不僅作了報道,而且把英文原話中的“societal approach社會參與”誇張地譯成了“全民皆盜”,而原話卻並沒有貶義。官媒的意圖或許是挑起中國民眾的反美情緒,或許是變相地為偷盜知識產權活動“正名”?”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