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陳破空:蔡英文政府能夠意識到:中國民主化是台灣安全的最大保障

發表時間:

一支由八九民運參與者、倖存者及政治犯組成的中國民運代表團-“台灣民主人權參訪團”,在八九六四天安門事件迎來三十周年的前夕抵達台灣訪問。代表團得到台灣總統蔡英文等政要的會見。台灣方面向代表團介紹了台灣的民主化發展進程,同時期盼中國大陸儘早邁入民主化道路。代表團在台灣期間,還出席了在台灣舉辦的89六四30周年紀念活動。代表團名譽總顧問、旅美政治評論家陳破空先生接受了本台的採訪。

台灣總統蔡英文會見中國民運代表團 2019年6月
台灣總統蔡英文會見中國民運代表團 2019年6月 陳破空
廣告

法廣:首先請談談本次台灣行的主要目的和意義。本次前往台灣訪問選擇的日期是否有着其特殊的考量?

陳破空:今年是六四三十周年,就是國際上所稱的“天安門事件”三十周年,因此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我和其他民運人士組成的民運代表團、參訪團前往台灣。主要是為了參加在台北舉行的六四三十周年的系列紀念活動。與此同時,我們獲悉台灣總統蔡英文要會見我們。後來,立法院長也會見了我們。彰顯了台灣政府、作為一個民選的政府對天安門事件三十周年的重視。我想其中的意義可以理解為:台灣要堅守台灣的民主,同時也要支持中國的民主化。

法廣:台灣方面十分重視你們本次到訪。總統蔡英文及立法院院長蘇嘉全親自出面接見了代表團成員。您對此舉作何解讀?

陳破空:我們知道,台灣總統蔡英文會見我們時,講到了台灣過去的民主歷程。尤其提到今年是中國的八九民運三十周年,同時也是台灣的美麗島事件四十周年。她就把兩岸的民主運動和人權運動做了一個比較。台灣已經實現了民主,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像過去發生的迫害人權不會在台灣發生,同時她覺得中國已經走在這條道路上。雖然很艱辛,但是台灣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支持中國民主。所以兩岸就形成了對照。中共在天安門事件三十周年之後,仍然堅持它的一黨專政、堅持極權和獨裁、腐敗這條政治路線,繼續地迫害中國人民,同時在武力地威脅台灣,也在破壞香港的一國兩制。所以台灣總統蔡英文和立法院長蘇嘉全顯示了高度、顯示了兩岸民主與自由的落差,文明和野蠻的差別。

實際上,在今年六四三十周年的前夕,台灣總統蔡英文兩度會見民運人士。她在五月二十三日,已經會見了方政、王丹他們那批民運人士,是以天安門學運領袖為主的那批民運人士。在六月三號,六四三十周年的前夕,又會見了我們這批民運人士、以我和夏明為主的民運人士。當年一九八九年的抗爭遍及中國三百多座城市,我們後面這個代表團的特點就是各地方的民運人士。還有一個特點是,我們這個代表團多為學者、作家、教授,似乎有更多的知識結構、更多地知識分子。就像我當年,在八九年抗爭中,作為廣東的民運發起人,我當時是中山大學的青年教師。蔡英文總統連續會見兩個代表團顯示了對中國民主化的高度重視。也就可以看出,台灣政府在提升美台關係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地跟中國的民主化、民主運動加強合作,尤其是道義上、精神上的支持和鼓舞。

法廣:八九六四,是代表團本次台灣行的重要內容之一。六四三十周年前夕,美國首次為六四事件定出調門,稱六四鎮壓為“大屠殺”,也首次把新疆再教育營定調為“集中營”。中國國防部長也首次公開表示:六四鎮壓是“正確決定”。請談談,您對這兩種截然不同觀點的看法?

陳破空:我們看到美國、中國和台灣的三種表態。美國政府是第一次把六四鎮壓定義為“大屠殺”。同時把新疆的 所謂中國所宣揚的“再教育營”、羈押三百萬維吾爾人和哈薩克人的“再教育營”定義為“集中營”。也就是美國已經把中共政權定義為跟歷史上的納粹德國相提並論的這麼一個暴力政權、暴力血腥的納粹政權。這個定性就可以說是繼人類一戰、二戰、冷戰之後,美國在暗示人類的第四次的對抗和對立。不管叫“冷戰”,還是其他形式的戰爭,包括目前已經啟動的貿易戰、科技戰和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對壘。中共政權已經被美國政府定義為“納粹政權”的一個翻版。中國的軍頭、國防部長魏鳳和就在六四前夕,在新加坡狂妄地叫囂,他說了兩句話:第一句話說“六四鎮壓是正確的決定”,來暗示:如果將來中國人民繼續爭取民主運動,中共當局仍然要鎮壓。另外他又說:對台灣“不惜一戰”。他的講法可以理解為同時對台灣人民和中國人民的叫板。就是中共政權將同時繼續與中國人民為敵,與台灣人民為敵。在台灣政府方面,蔡英文總統則表示:繼續堅守台灣民主,同時支持中國民主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差別:蔡英文的表態是:不僅支持台灣人民,也支持中國人民,同時支持台灣人民和中國人民,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民主的中華民國的政府,可以看到,她事實上不僅和台灣人民是親善的,也是和中國人民親善的。同樣作為一個一黨專政的中共當局宣稱的中國政府,他不僅與台灣人民和香港人民為敵,同時也與中國人民為敵。因此從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我以前講過)沒有什麼中國威脅,只有中共威脅。它是包括中國人民、香港人民、台灣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內的共同威脅。

法廣:中國民主之路充滿荊棘,您認為,中國大陸是否可以、或者如何借鑒台灣的民主歷程?

陳破空:儘管在過去三十年,中國的天安門事件(八九民運)被中共所鎮壓,但是我們看到,這三十年來,中國人民從沒有停止過抗爭,以不同的形式。在國內的民運人士繼續地活躍,不斷地抗爭,後來有維權律師,以及宗教領域人士的抗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包括新疆維吾爾人、西藏藏人,都在以他們的方式抗爭專制和極權,他們不斷地有人被捕、不斷地有抗爭活動。以往我們也看到,法輪功的運動也是方興未艾。中國全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抗爭,包括上海民眾的抗爭,都在持續進行。雖然天安門的民主運動被鎮壓下去了,但是遍及全國的民主運動卻在繼續。也就是說,大大小小的天安門事件繼續在中國發生。三十年來,中共似乎通過龐大的軍費和維穩費表面上控制了局勢,但是中國人民的抗爭從來沒有結束過,此起彼伏。星星之火隨時可以引發燎原之勢。這就是中共為什麼恐慌的原因。他們一方面宣稱控制了局勢,好像是穩定;但是另一方面,他們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每到一個所謂敏感日,特別是包括六四的紀念日,他們都特別在全國戒嚴,北京也是全城戒嚴,做出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這說明他們非常地恐懼中國人民,對自己的政權非常缺乏安全感。習近平在不久前發出七個風險的警告,這七個風險歸根到底都是他們的政治風險、政權風險、權利風險。因此在這個時候,中國人民現在的抗爭、包括海外民運的抗爭也在持續進行,從來沒有停止過。今天中國人民的抗爭進一步上升到互聯網的層次。在互聯網上,我們看到,中國的網警、網特非常忙於刪貼、封鎖、過濾言論。甚至有時關閉了評論功能。在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中國黨媒、喉舌和他們的主要網站、主要的新聞甚至關閉了評論網、評論的功能。這就說明他們在評論中,本來釋放的是五毛黨、小粉紅這些愛國憤青的言論,但是有時由於反中共的言論太多,他們連屏蔽和刪除都來不及,以至於他們不得不整個地停止了評論功能。這就可以看出,中國民間的反對聲音有多麼強大。中國人民對民主和自由的渴望有多麼地強烈。在美中貿易戰、美中貿易談判陷入僵局的情況下,中國人民的這種民主願望尤其表現的強烈。他們希望美中貿易戰帶來的壓力能夠促使中國進一步地改革開放。不僅有經濟改革,還有政治改革。所以有很多的中國網民歡迎、甚至歡呼美國對中共的貿易反擊、加強了關稅戰。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中國的民主運動有着強大的民間基礎和民運基礎。中國海內外的民主運動需要整合。像台灣那樣,從黨外的運動,民間的運動到組黨,從在野黨到執政黨,它經歷了一個艱辛的、前赴後繼的奮鬥過程。中國的民主運動恐怕也要經過這麼一個艱辛的過程。中國人民所面臨的極權統治者遠不是台灣人民所能比擬的。因此中國人民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更漫長、更艱辛。這也是可以說在情理之中。也是歷史和現實所看到的這麼一個險峻的局勢。
 

法廣:北京在台灣問題上一貫採取強硬立場,多次重申“絕不承諾放棄武力”。台灣將如何長期應對此一局面?

陳破空:這次台灣總統蔡英文兩次會見民運代表團,可以看出,台灣政府正在改變立場,這是他們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蔡英文上任以來,開始奉行的是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她的想法就是:不招惹、不刺激中共,盡量走中間路線。就是:中國發展中國的,台灣發展台灣的。最好兩岸持久地和平,維持現狀就是持久的和平。這是蔡英文政府對對岸共產黨政權展現的 最大的善意。但是,可以看到,過去兩、三年來,中共對蔡英文維持現狀的善意並不領情。反過來,在武力上軍機擾台、軍艦擾台,軍機跨過海峽中線,對台灣進行赤裸裸地無力威脅。另外在文的方面,中共大規模地滲透台灣,顛覆台灣,通過五毛黨大舉地入侵台灣。網特、網軍、水軍入侵台灣。在台灣製造假消息,試圖顛覆台灣的民主。所以說,中共對台灣的網絡攻擊,顛覆和滲透已經達到了迫在眉睫的危險程度。蔡英文的民進黨在去年的地方九合一大選中遭遇了挫敗,其中嚴重的挫敗就來自於中共的網攻對親中、親共候選人的扶持。再有就是網絡攻擊製造的假新聞的困擾。所以中共這種大舉進攻台灣,可以說促使了蔡英文和民進黨突然醒悟,覺得中共這樣的政權根本不可能跟她維持現狀。善意根本不可能得到中共的理解和承認。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蔡英文政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光是在內政上繼續地振興,同時在對外加強國際合作,提升美台關係。

蔡英文出面會見民運代表團也顯示了政策調整。重新與中國的民主運動拉近距離,因為蔡英文政府應該意識到,或者已經意識到,中國的民主化是台灣安全的最大保障。中國的民主化才能夠保障台海的和平,保障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因為民主與和平是同義詞,而專制和暴力是同義詞,當中共一黨專制在中國大地上頑固不化的時候,面臨暴力威脅的,不光是中國人民,甚至包括香港人民和台灣人民。因此,對內的鎮壓會轉變為對外的威脅,我想這一點,台灣的蔡英文政府和台灣的社會和人民有深刻的理解。這是這次六四三十周年在台灣得到一系列隆重紀念活動的重大背景。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