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輿論不看好中美談判的前景  

發表時間:

 日本大阪G20中美兩國元首“習特會”,打破多月以來中美貿易戰的僵局,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習特會”的分析評論。

習近平與特朗普在日本大阪 2019年6月29日
習近平與特朗普在日本大阪 2019年6月29日 路透社
廣告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於澤遠的評論稱:“或許是要證明這次‘習特會’‘非常非常好’,特朗普在會後的記者會上宣布中美關係將‘回到正軌’,並稱他允許美國公司繼續向中國電信巨頭華為銷售產品。”“但國際輿論並不看好中美談判的前景,中國主流官媒也沒有大書特書大阪‘習特會’的成果,而是認為接下來關鍵的是美方‘既要說到,更要做到’。《人民日報》發表署名‘鐘聲’的評論說,中美作出重啟經貿磋商的決定,表明願意通過對話磋商尋找彼此都能接受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問題是還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新華社也發表文章稱,如果沒有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具體行動,依然反覆‘變臉’、漫天要價,重啟的磋商也不會有結果。”“包括中國輿論在內的國際輿論不看好中美經貿談判的前景,既有過去一年多中美經貿談判屢談屢挫,雙方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的歷史依據,也有雙方在接下來經貿談判中難以迴避和調和的底線衝突。”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中美經貿磋商重啟後的情況更為關鍵。不能不說,美方過去有過多次出爾反爾的表現,美國權力結構的複雜性、執政團隊內部的分歧、選舉遊戲的影響都是美方變數多的原因。不僅中方必然對此有所警惕,國際社會應當說也對美方態度的不穩定有過諸多領教。”“要看到,我們過去一年多、尤其是過去兩個月敢於鬥爭、堅持鬥爭,對中美大阪峰會形成積極結果起了重要作用。中國願意通過磋商解決問題,同時不怕打、也打不垮的形象變得越來越完整,也越來越可信,這對我們參與塑造平等、相互尊重的中美談判格局具有決定性意義。”“國際上有人懷疑:面臨戰略性衝擊時,中國能站得穩嗎,做得到臨陣不亂嗎?中國社會面對貿易戰風雨的表現應當說做出了明確回答。”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中美元首會晤的結果,一如所料,沒有簽訂協議,也沒有不歡而散,只是承諾繼續談判。國際社會能夠準確預測這個結果,是洞悉中美雙方都不能承擔繼續互鬥下去的惡果。”“習近平在跟特朗普會晤時提出: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以及合作比摩擦好,對話比對抗好。這個主張,理應是國際關係的良好準則,是化解矛盾而不是加深猜疑的做法,是有可能達至互惠互利而不是走向零和的策略。無論中國是希望跟美國發展長久的合作關係,還是以談判作為拖延手段,為經濟轉型,以及為發展高科技爭取時間,這個主張對中美關係維持現狀是有利的;美國沒有正面回應這個主張,但恢復談判本身就是以行動回應,希望美方也能長期以此作為處理美中關係的準則。 ”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這次大阪川習會使美中貿易戰出現全新局面,習近平轉趨強硬,從會前提出三大要求可看出,而川普則因連任選舉壓力,影響貿易戰應對政策,他退縮了,暫時接受鴿派的主張,放棄強硬態度,但善變的川普何時再變回去,很難說。展望美中重開談判,想有大進展十分不易,因為雙方分歧並沒有因峰會而改變。川普政府要求北京作出涉及中共經濟模式的‘結構性改革’,對習近平來說,根本不可能接受,因為讓步了,習可能被視為叛黨叛國的‘投降派’,斷送政治前途。未來雙方達成協議的唯一可能,是川普放棄對中國結構性改革的堅持。這樣一來,遏制中國的‘戰略大棋’可能虎頭蛇尾,見好就收;除了縮減貿易逆差,其他方面收效有限。”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