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北美來鴻

虛位以待的加拿大駐華大使

發表時間:

1971年以來,加拿大共向北京派駐了14位特命全權大使,在六四事件後中國與西方關係最緊張時也從未中斷,但今次孟晚舟事件令兩國關係風譎雲詭,大使麥家廉(John McCallum)1月26日被免職後一直由公使倪傑民(Jim Nickel) 臨時代辦,大使空缺至今已達破紀錄的六個多月。

中加關係
中加關係 網絡
廣告

麥家廉被免職前一星期,加拿大前駐華使節們有過一次集體亮相。今年1月21日國際媒體爆出“140名學者和前外交官致信習近平,呼籲中國釋放兩名加拿大公民”,簽名者中就有六位加拿大前駐華大使,他們是杜藹禮(Earl Drake)、碧福(M. Fred Bild)、柯傑(Joseph Caron)、羅嵐(Rob Wright )、馬大維(David Mulroney) 和趙樸(Guy Saint-Jacques),他們一致批評習近平當局的行為“將導致減少對話和增加不信任,影響求同存異的努力,受害的將是中國和世界”。13名前駐華大使除六人去世外,缺席的只有貝祥(Howard Balloch),麥家廉因當時還在任沒有簽名。

在世人聚焦加拿大何時委任新的駐華大使之際,我們一起來關注一下在世的前加拿大駐京外交官們。

任期從1987至1990年的杜藹禮,是天安門學生運動的見證人,1999年他在回憶錄《草原外交官》(A Prairie Diplomat)中稱“1989年夏天發生了我生命中最具戲劇性的事件”,大屠殺後杜藹禮被召回國內述職。在六四26周年期間渥太華網絡媒體《黑鎖記者》(Blacklock's Reporter)披露的使館文件稱中國“由一群邪惡的老軍人控制,政府由盲從命令的人管理。黑暗時代會很長,曝光真相有待時日”。當時加拿大外交官因被中國官員詢問是否有抗議者前來尋求庇護,一度擔心軍隊可能入侵大使館。回國後,杜藹禮領導了西蒙弗雷澤大學中國可持續環境研究項目。

碧福大使1994年12月離開北京後在蒙特利爾大學東亞中心教授中國政治和經濟課程,2014年他對加拿大媒體分析北京為何封鎖國外網站時指中國“精英和群眾間收入差距巨大......有數億中國人收入非常低,如果知道生活奢華的共產黨高官還藏有巨額的海外財富,他們會憤怒”。 在中加關係因孟晚舟事件惡化後,碧福告訴法新社“有時真的很難讓中國人相信加拿大不是替美國人做事,但中國人固執地認為加拿大就是美國的馬前卒”。

貝祥96年接任大使前就深度接觸中國事務,六四期間他曾擔任渥太華中國危機小組負責人,2001年7月離任後一直活躍在中國,其貝祥投資集團業務涵蓋私募股權投資、投行業務、地產投資和開發等,現在他是中國楓葉教育集團副總裁。儘管沒有在致習近平的信中籤名,但他在康明凱被捕後告訴紐約時報這是中國的“報復,意圖給加拿大施壓”,並相信中國不會得逞,因為“加拿大司法是真正獨立的,不受外力影響”。

2001年至2005年出使北京的柯傑,現在是加拿大亞太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卑斯大學亞洲所榮譽教授,他成立的柯傑諮詢公司專註亞洲事務。除致信習近平簽名外,他很少公開活動。羅嵐赴京前是駐日大使,還擔任過加拿大外交部副部長和駐世貿組織副代表,他現在是阿爾伯塔大學中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2012年8月離任的馬大維是中國通,90年代就擔任加中貿易理事會執行主任,他現在是多倫多芒克國際事務中心高級研究員,常就中國問題發表評論。中加關係不斷惡化,他呼籲加拿大用貿易武器強硬回應中國。2012年9月至2016年10月出使北京的趙樸對習近平當局的批評最為激烈,他主張加拿大不要“對中國繼續逆來順受”,批評“中國不能這樣對待老朋友”,並提議把“在加國進行訓練、備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中國運動員驅逐出境”,稱“中國駐加大使盧沙野的言論無助解決加中外交危機,應該考慮驅逐出境”。

麥家廉因失言“如果美國放棄引渡孟晚舟,對加拿大來說是件好事”被追究,成為首位被免職的加拿大駐華大使後,杜魯多總理至今沒有提名新的人選,令反對黨保守黨嘲笑他“害怕被北京拒絕”,而趙樸則相信兩國衝突如此激烈,就算有大使在北京也無濟於事。不過加拿大油菜籽行業就希望杜魯多儘早任命駐華大使,並希望這位新大使能幫助加拿大油菜籽早日重新進入中國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