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明鏡書刊

習近平牢控政治,經濟交還李克強?

發表時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從加冕為“核心”後,不但獨攬黨政軍大權,還把本來應歸國務院領導的經濟領域也緊握在手中。外界因此一度傳出所謂的“府院之爭”和李克強被架空等等說法。但是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主張“黨治”的經濟路線卻完全沒有被提及,取而代之的則是李克強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經濟路線。本期“明鏡書刊”節目我們請來《外參》雜誌主編賀蘭若女士,給大家詳細介紹最新84期《外參》獨家內容:中共黨內達成妥協,習近平牢控政治,經濟大權交還李克強。

廣告

法廣: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做的年度《政府工作報告》,通篇都沒有提及習近平主張“黨治”的經濟路線,這在習大權獨攬的當下引起了外界關注,請問本期《外參》雜誌對於此事做出何種解讀呢?

賀蘭若:在2015年夏秋相交之際,人們明顯地可以看出中國存在着兩條不同的經濟路線,一條是習近平的經濟路線,主張通過“黨治”來改革國有企業,把黨的組織滲透到國有企業每一個層次中去;另一條是李克強的經濟路線,主張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就是不刻意將國有企業做大,而是該倒閉的就倒閉,然後對生存下來的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本期《外參》雜誌援引美國經濟學教授張欣的分析認為,自2015年到十八屆六中全會以前,習李兩條經濟路線一直是共存且相互鬥爭的;但是自十八屆六中全會之後,習近平的經濟路線就不怎麼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李克強的經濟路線佔了主流。這個趨勢能夠很明顯地從李克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出來,其中完全沒有提及半點習近平的經濟路線  即黨治經濟。 

法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習近平的經濟路線被放棄呢? 

賀蘭若:張欣教授在接受採訪時做出推測認為,“黨治”顯而易見是無法挽救中國經濟現狀的,因此習近平的經濟路線應該是在黨內遭到了反彈;於是中共內部達成了某種妥協和共識,那就是在政治方面,習近平的權威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把經濟方面交給李克強主管。 

法廣:這麼說中國現在出現了政治核心與經濟核心的二分現象?這對於中國經濟是一個有利的,還是一個不利的信號呢?另外,李克強執掌經濟,但他並不是政治核心,他的經濟路線能否得以執行呢? 

賀蘭若:政治核心與經濟核心的兩分確實是李克強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而且,目前的政治環境對經濟發展是不利的。比如說霧霾,老百姓普遍認為,霧霾主要是由於工業污染造成的,但其實霧霾屬於“公共品”,並不能單純通過經濟手段去解決,而需要從政治層面治理。 

還有李克強之前曾經大力推廣的“互聯網+”,互聯網經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互聯網環境基礎上的,但是中國政府對於互聯網的管制日益嚴苛。另外還比如金融領域,你想要改革,想要有效監管,都不可能單純通過經濟手段達到,而需要從政治層面入手。 

對於如今中國政治環境日益惡劣的現狀給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李克強肯定是不可能具體正式地指出,因此只能在字裡行間予以暗示;例如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法治”的問題;還指出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爬坡過坎兒”的關鍵時期,那麼這個坎能不能過去,就不好說了。 

雖然習近平似乎放棄了在微觀上管理經濟的企圖,也不再推行“黨治”國企;但是即使李克強在一定層面上得到了經濟的領導權,他能做的也只限於技術層面,非常有限。最為關鍵的是,李克強執掌經濟的權力是習近平給的,萬一哪天習近平覺得李的經濟路線和黨的路線不符合了,很有可能就會像之前毛澤東在1957,1958或者1966年那樣,將經濟大權收回去。 

法廣:在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將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定在6.5%,創下了30年來的新低,這反映出一種怎樣的經濟領域信號呢? 

賀蘭若:中國過去的高經濟增長數字是有水分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基礎設施建設刺激;這樣的經濟增長,品質是值得質疑的。李克強此次將中國經濟增長指數定在6.5%,適當擠乾了一些水分。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