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思想長廊

笛卡爾的信念 “我思故我在” :人如何證實知識的確定性

發表時間:

[提要]笛卡爾一生工作的重點就是要探討人如何獲得知識,又如何確定知識的有效性。這些都是哲學認識論的問題,也就是對知識本身進行哲學反思。在哲學認識論的發展上,笛卡爾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笛卡爾信件片段影印件
笛卡爾信件片段影印件
廣告

問:你上次談到笛卡爾對現代科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請你給聽友們介紹一下。

答:好。笛卡爾的思想比較複雜,因為他是從中世紀經院哲學出發,來思考科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所以難免有互相矛盾之處。在笛卡爾時代,科學和哲學還沒有明確的區分,那時人們所談到的科學,實際上就是人所獲得的對外部世界的知識,對知識有效性的反思,就慢慢演化成科學。而這個反思的過程,反思的方法,通常是形而上學的方法,也就是哲學方法。笛卡爾設想的,用最簡單、最基本的幾條原理來解釋一切物理現象,導致他努力寫一部大著作《論世界》,書中的內容,包括光學、氣象學、幾何學,涉及熱、重量、星球的形成、潮汐等等自然現象。他試圖找到這些現象背後的統一的原則。這就自然和傳統宗教中上帝創世說發生了衝突。當笛卡爾知道,伽里略在羅馬受審,被迫收回他的科學主張後,笛卡爾停止了《論世界》的寫作,並不讓已寫成的部分出版發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只想尋求安詳、平和的心靈。然而,在這些外在的惡意下,這變成無法達成的目標。我只希望可以教導其他人,特別是那些已從錯誤主張中得到利益,並且害怕失去利益而避免事實被揭露的人”。

問:看起來,笛卡爾相當明白他面對的處境。如果繼續寫下去,發表出來,以後他的研究工作,怕就很難往下進行了。

答:我想是這樣的。從笛卡爾話中,你可以看出來,其實他心裡很明白,他要說的對象是誰。但他更明白,這些人從錯誤主張中得到利益,他知道那些掌握教會權力的人並不關心真理問題。如果真理和他們的利益發生衝突,真理就可以是謬誤。這種現象從古至今似乎沒有大的改變。那麼聰明無比的笛卡爾,用什麼辦法來向世界說出他的思考呢?他選擇的突破口是方法論。他出版的第一部書是《方法導論》,他從談研究方法入手,一點點建立起他的哲學。他從數學出發,因為“數學從最抽象的原則出發,經由嚴格的推理,而達到正確的結論”。在數學中,推理的邏輯如果錯了,那你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笛卡爾說,數學的邏輯驗證方法,使他產生了“懷疑”這個概念,因為在數學推導中,邏輯會引導你不停地問,對嗎?對嗎?正是這種懷疑的態度,一步步把人引向正確的結論。所以他斷定,對萬物諸事還未被確定為“真”之前,都要抱懷疑的態度。這就是笛卡爾主義的一條重要原則。

問:前面你給聽友們介紹蒙田時,曾講過蒙田的懷疑論是方法而不是結論。笛卡爾的懷疑論似乎也是這個路子。

答:對,但笛卡爾對懷疑這個方法,有一套邏輯嚴密的推論。因為他是個數學天才,又關注科學問題,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知識何以為真”?這個認識論的問題。這和蒙田的散漫的散文式的議論完全不同。笛卡爾給自己定下了四條原則:一,絕不對人雲亦雲的事物,信以為真,只對我自己完全不懷疑的事物才視為真理。二,要將每一個難題,儘可能分解成各個部分,以便正確地解決它們。三,引導思路從最簡單的問題着手,循序漸進到最複雜的問題。四,仔細審視全部想法,以確定沒有遺漏任何細節。那麼,怎樣回到最簡單、最基本的起點呢?你可以視世界萬物為虛妄,你可以懷疑一切,但你不能懷疑你在懷疑。也就是說有一個笛卡爾在懷疑一切,這是一個矛盾證明法。我否定一切為真,但若我這個否定一切為真的我不真,則我的否定便不能存在。也就是說,若我的存在不真,則我就無法產生懷疑,也不能假設宇宙萬物皆為偽。就此,笛卡爾說出了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笛卡爾就這樣回到了最基本的起點。

問:這個推論確實簡單而且無可懷疑。我思故我在,是不可懷疑的。

答:有些哲學家,比如和笛卡爾辯論多年的伽桑蒂就不認為“我思故我在”這條結論是通過理性的推理而得出的,他認為這是一種直覺。但笛卡爾堅持認為,這是一個邏輯推論的必然結果。因為直覺是感性的一部分,而感性卻常常給我們帶來錯誤的觀念。所以感性所提供的經驗,必須由理性加以證明來判斷真偽。在近代哲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小約翰原理”。小約翰住在飛機場旁邊,他總是看到一架大飛機飛起來,越變越小。當他長大以後,一次他坐了飛機,在飛機升到空中時,他轉身對他父親說,看來我錯了,這架飛機從來沒有變小過。這個例子常被用來說明感性的錯覺。笛卡爾還把這種論證方法用來證明上帝存在。因為笛卡爾是一位天主教徒,宗教問題是他哲學思考中的一大難題,若我們憑藉感性相信上帝的存在,那所有的神跡就應該是真實的。但科學的認識卻不同意,因為神跡是違背自然的。笛卡爾乾脆不談現實中神跡,而只在邏輯推論上做文章,方法和論證“我思故我在”一樣,使用矛盾推論。人類社會、自然世界都是不完美的,這是一個事實判斷。但是當你下不完美這個判斷時,已經暗含了一個前提,就是有完美之物存在。這個完美的存在只能是上帝。就像現實世界中不存在完美的三角形和圓形,但理性告訴我們,它是存在的。這個存在可以歸之為無可爭辯的真。上帝的存在證明也是同一道理。我們從笛卡爾煞費苦心的論證中看出他的用心,只要在理性推論中,上帝是存在的,這就足夠了。這個存在不應該打攪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從事科學研究。而且在倫理學上,如果沒有上帝這個至善存在,我們以什麼當標準去判斷人間的善惡呢?

問:那麼看起來笛卡爾論證上帝是完美的存在,主要是用來論證和思考人世間的倫理道德問題。

答:是這樣。特別是自1643年5月,他和波西米亞的伊麗莎白公主開始通信之後,他的關注點漸漸轉向倫理道德學說。這位伊麗莎白公主是波西米亞國王腓德烈五世的女兒,又聰明又美麗,她智力超群,讀笛卡爾的著作着了迷,當她知道笛卡爾也住在荷蘭並且離她不遠,她便希望成為笛卡爾的學生。笛卡爾和伊麗莎白公主見面之後,驚為天人,他讚揚公主有洞察先機之能力,頑強的學習精神,有能力深入思考自然和幾何學的奧秘。後來他們兩人之間的通信成為傳世經典。二十四歲的公主和四十六歲的哲學家,譜寫出一段超越世俗的深厚情感,我們下次再談。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