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思想長廊

帕斯卡爾悲劇性的宗教觀:人在此世能否得救?

發表時間:

[提要]詹森派認為,人能否得救,全然不依賴人的自由意志,不依賴他在塵世的行為,而是命中註定的。神已經選擇了要賜予恩典的人,這是一種命定論的救贖觀,其實質是把人生活動置於悲劇的舞台。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
廣告

第二節 帕斯卡爾悲劇性的宗教觀:人在此世能否得救?

問:上一次你談到要給聽友們介紹一下詹森派,因為帕斯卡爾是詹森派的信徒兼鬥士,我想這很有必要。

答:談詹森派的思想,似乎扯得有點遠。但不了解一點詹森派的觀點,就不容易理解帕斯卡爾。上次講到波羅亞爾修道院周圍聚集起來的那些精英們,他們信奉詹森派還有政治上的考慮,他們是不滿黎世留統治的貴族,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經濟利益在黎世留治下受到損害,所以擺出一副退隱宗教的姿態。這是以面向上帝來蔑視人間的強權。詹森派領袖阿爾諾是帕斯卡爾的朋友,所以帕斯卡爾也成了波羅亞爾修道院的核心人物。正是在阿爾諾的鼓動下,他撰寫了《致外省人信札》,為詹森派辯護,批駁耶穌會。那麼詹森派的核心觀點是什麼呢?它是盧文大學教授詹森撰寫的《奧古斯丁傳》中所闡發的一些宗教信條。當時教皇指責他有五條重大錯誤,但其實他最核心的教義,是說人在塵世中能不能得救,上帝早已預先選定,它完全依賴於神的恩典,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人有自由意志,也否定了現世善功的意義。這是最極端的恩典說,也帶有強烈的精英得救傾向。在詹森派看來,芸芸眾生早已註定淪落,上帝不救贖所有人的原罪,而只把他的恩典賜給他的選民,這個思想完全來自聖奧古斯丁的神學理論。

問:這不是和基督教普救眾生的觀點相矛盾嗎?

答:是的,但詹森派這樣講是有針對性的,他們反對的是耶穌會的主張,針對的是耶穌會的決疑論。這個決疑論把對基督的信仰變成了一件日常的可以隨意處置的事情。耶穌會的教士們,甚至編出一本《決疑手冊》,信徒遇到什麼困惑、難題,只需依照決疑手冊中詳細分類的那些項目,比如婚姻、財產、行善、犯罪等等子目,查閱聖經中相關的解釋,通過祈禱、告解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依照耶穌會的信條,上帝以神子之死已經救贖了所有基督的信徒,上帝的恩典是普施的,只要你信上帝,即使你在生活中犯下種種罪過,也仍能得救。

問:這是不是像中國許多信佛的人那種臨時抱佛腳的信仰方式?

答:是有那麼點兒意思。聽友們可以想想,在中國許多所謂信佛的人,禮佛時一定心中有個明確的目的,求子啊,保佑官運、財運亨通啊等等現世的世俗要求,這實際上是把信仰當成一種逃避道德責任的借口。詹森派的信條則是極為嚴格的,因為人能否得救,已經是上帝預先施與的恩典,所以你就不能為得到救贖而去信仰,信仰是個人內心的一種道德行為,與現世能否得救無關。所以帕斯卡爾這個嚴謹的詹森派信徒,對耶穌會是很蔑視的。他在《思想錄》中說:“世人的罪惡與耶穌會的罪惡:大人物希望受人奉承,耶穌會士則希望受大人物寵愛,他們都委身於謊言,一個欺騙,一個受欺騙,他們是貪婪、野心和獸慾的混合”。帕斯卡爾受阿爾諾之託寫的《致外省人信札》更是淋漓盡致地批駁了耶穌會的教義。結果這書被羅馬教廷查禁了,帕斯卡爾對此非常憤怒,他在他的《思想錄》中說,假如這些人(指波羅亞爾修道院的人)還沉默着,那麼石頭也要講話。沉默便是受到的最大迫害。聖者從不沉默,帕斯卡爾是把自己看作一個神聖的人,而且他認為必須要發出吶喊,但是,不是根據宗教會議的禁令,而是根據心中有話要說。在羅馬教廷查禁了《致外省人信札》這本書之後,帕斯卡爾認為他們是在譴責真理。帕斯卡爾指出:“異端裁判所和耶穌會是真理的兩大災星”。從這些話里,我們能看出帕斯卡爾對異端審判內心是相當反感的。但是他的這些想法都寫在他的《思想錄》里,這部書在他死後八年才被人整理出版。

問:帕斯卡爾的這種反抗精神,倒正是詹森派信徒的氣質。

答:我很同意你的這個看法,詹森派的信徒有許多是有相當學問、教養的社會上層,和耶穌會相比,詹森派更是精英的信仰。所以我們上次就講到,波羅亞爾修道院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是不馴服的一股力量,路易十四後來下令禁止詹森派的傳播,摧毀波羅亞爾修道院,就有防止異端擴散的考慮。但帕斯卡爾不認為自己是異端,他相信自己的信仰是最純正的,因為它來自對人類生存悲劇狀況的深刻體會。那麼像帕斯卡爾這樣一個天才的科學家,為什麼會對宗教信仰這種無法用科學原理來解釋的東西如此執着呢?有一件事情可以解釋這種現象。1654年11月23日,晚上十點半到深夜十二點,帕斯卡爾突然看到一束強光照射他,使他眩暈睜不開眼睛。他感到自己靈魂脫殼,彷彿離開肉體飛升起來,他眼前好像看到了上帝,隨後他就昏過去了,一直到凌晨才醒過來。他取出一張紙,在上面記下了一篇祈禱文,同時記下了日期。帕斯卡爾記錄道:1654年11月23日,殉教者聖可里索戈納和其他聖人紀念日的前夜,從晚上十點半到十二點半,火光。記下了這個日子之後,帕斯卡爾寫下了一篇祈禱詞:“亞布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不是哲學家和學者的上帝,堅信、堅信、感覺、喜悅、安寧,正直的天父啊,這世界從不知道你,但我已知道你,喜悅、喜悅、喜悅的眼淚,我曾與你分開,他們已棄我於活水的源頭,我的上帝,你會不會離開我?你派來的那個人是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我曾與他分離,我曾躲避他,拋棄他,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讓我再不離開他吧!

問:這段祈禱詞反反複復,像是昏迷中的譫語。

答:是有這麼點兒意思。我比較完整地引述帕斯卡爾的這段祈禱文,因為這在帕斯卡爾的一生中,被稱為“火光之夜”。從這時起,他的思考方向把科學和宗教哲學合為一體,帕斯卡爾的研究者都反覆研究這段祈禱文,有人指出這個幻覺來自前不久發生的一場事故。帕斯卡爾乘車外出,在塞納河的一座橋上,拉車的馬突然狂奔,前面兩匹馬掉入河中,但恰在橋邊上,馬的韁繩斷了,車子停在橋邊,沒有隨馬一起墜入河中,帕斯卡爾倖免於難。這使他相信上帝創造奇蹟,而他則是詹森派所論的被神“事先恩寵”的人。也有人分析,這是因為帕斯卡爾最愛的妹妹雅克琳出家到波羅亞爾修道院當了修女,使帕斯卡爾在極度的孤獨中產生了幻覺。但是有一個事實可供我們思考,這份兒禱詞被帕斯卡爾縫在自己的衣服襯裡中,死後才被人發現,這又說明帕斯卡爾是完全理智地做這件事情。今天我們先談到這兒。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