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張博樹:十月革命是對俄羅斯現代文明進程的巨大扭曲

發表時間:

1917年的俄歷10月25日至26日夜間,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在俄羅斯當時的首都彼得格勒奪取政權,並在隨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改寫了俄羅斯帝國的歷史進程,也在將蘇維埃模式推向世界的同時,對二十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目前旅居美國的中國憲政學者張博樹先生接受了我們的電話採訪,他認為,十月革命推翻此前的二月革命政府是一次巨大的歷史倒退,而布爾什維克得以奪取政權只是利用了當時的歷史條件,並不帶有必然性。

2017年10月25日聖彼得堡博物館俄羅斯革命百年紀念展覽開幕,既可以看到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畫像,也可以看到十月革命領導人列寧的畫像。
2017年10月25日聖彼得堡博物館俄羅斯革命百年紀念展覽開幕,既可以看到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畫像,也可以看到十月革命領導人列寧的畫像。 Olga MALTSEVA / AFP
廣告

十月革命:歷史事實與政治神話的差距

蘇聯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1927年製作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以及蘇聯年輕導演羅姆在1937年製作的《列寧在十月》等影片都將1917年布爾什維克奪取冬宮的正義性通過轟轟烈烈的場面傳達到共產世界各個角落。但一百年之後,種種史料重現出一個不同的歷史版本:當時由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已經搖搖欲墜,布爾什維克奪取冬宮的行動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後來被看作是十月革命象徵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當時也只是以一聲空炮作為開始武裝起義的信號……不少學者因此認為,所謂“十月革命”更是當時蘇聯政府政治宣傳機器塑造出的一個神話。但布爾什維克在1917年俄歷10月25日,也就是公曆1917年11月7日,奪取政權的確徹底改變了俄國的歷史航向。當年公曆11月25日,布爾什維克政權組織立憲會議選舉,卻只在703個席位中獲得了173個席位。1918年公曆1月18日(俄歷1918年1月5日),新當選的立憲會議因為拒絕接受政府提出的政令,被列寧下令強行解散,並開槍鎮壓了為抗議解散立憲會議而走上街頭的民眾。

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一個巨大的歷史倒退

法廣:“十月革命為我們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在歷史上,1917年俄歷10月25日這一天,當時的俄羅斯首都彼得格勒到底發生了什麼?

張博樹:那一天確實發生了一場革命,由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動員工人、士兵,推翻了二月革命建立起來的臨時政府。這是一場布爾什維克意義上的革命。這個事件對後來整個二十世紀歷史的影響的確是很深遠的。

法廣:但是,就事件的當天而言,一些報道和歷史研究顯示,那一天並沒有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性的舉動……

張博樹:那天的確是有工人和士兵參加了革命,這個過程不像我們原來所想象的、像宣傳的那樣轟轟烈烈、有很多人參加……就是我們小時候在電影《列寧在十月》里看到的場景。實際情況並不完全如此。但當天確實發生了革命,這個不假。

法廣:那這場革命從哪個意義上講是革命呢?奪取冬宮的次日,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一個新政府?還是一個新政權?

張博樹:那要看怎麼定義政府和政權。可以這麼講,他們確實建立了一個新政權,一個蘇維埃政權,但最主要的是,這不是一個新老政權的更替,或者說是蘇維埃政權對二月革命政府的更替。而是一個新的類型的政權。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二十世紀共產革命建立起的極權主義政權,取代了二月革命所建立的資產階級民主意義上的政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政權性質。所以我們說十月革命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儘管這個新的時代,以我們今天的價值觀判斷來看,是一個不幸的變化。

法廣:但是,這段歷史的巨變,或者說具體的巨變時間點好像更是在十月革命之後、在立憲會議選舉之後發生的?

張博樹:也不能完全這麼說。您提到的立憲會議實際上是在二月革命以後就已經在醞釀之中,因為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國的沙皇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度,由此建立的臨時政府需要通過立憲會議來正式確定未來俄羅斯共和國的法律框架和憲政框架。但是,立憲會議還沒有成立,十月革命,也就是布爾什維克領導的蘇維埃革命就發生了。當然,布爾什維克當時並沒有拒絕(選舉)立憲會議。所以,在1917年11月到12月期間仍然舉行了參加立憲會議的代表的選舉。布爾什維克原本認為可以贏得多數代表,但事實並非如此,反倒是社會革命黨等其他的溫和政黨在立憲議會代表中贏得了大多數。這就造成這樣一種結果,立憲會議第一天會議就出現了不利於布爾什維克的情況。因為列寧在會議召開前已經按照共產國際的邏輯,起草了一個“被剝削勞動人民宣言”。他原本是希望能在立憲會議上通過這個宣言。荒謬的是宣言實際上已經在《真理報》上發表。立憲會議上,包括社會革命黨在內的許多其他政黨不接受布爾什維克這樣的安排,認為這是強人所難,強行要求立憲會議接受事先已經(擬定完成)的宣言。而且,宣言里還提到,立憲會議今後要服從蘇維埃工農政府的意志。這些當然是其他各個政黨不能接受的。

在這種衝突情況之下,列寧宣布解散立憲會議。這就出現了1918年1月5日(俄歷),彼得格勒工人和其他民眾上街,抗議蘇維埃政府的決定,但遭到政府鎮壓。

法廣:布爾什維克解散立憲會議,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抗議人群的主體是工人。也就是說,一直自稱是無產階級、工人階級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在這一天向抗議遊行的工人開槍了……

張博樹:是這樣。這反倒證明了這個政權的性質。其實,這是一個容不得任何異見、容不得任何不同聲音的政權。它名義上說代表工人階級,實際上,當工人起來反對它的一項決定的時候,它照樣採取鎮壓。這證明蘇維埃政權作為一個新的極權主義政權的真正性質。

法廣:被十月革命推翻的政府是一個什麼性質的政府?當時的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在被推翻之後,流亡美國。他曾評論說:十月革命是一次反革命政變,摧毀了二月革命以來取得的民主進步…..這只是失敗者對勝利者的詆毀么?

張博樹:我同意克倫斯基的這個看法。這並不是失敗者對勝利者的某種詆毀。因為從大歷史和大邏輯的角度來看,十月革命推翻了二月革命建立的臨時政府,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倒退,二月革命在俄羅斯整個現代化進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我們知道,俄羅斯的政治現代化進程早在18世紀就開始了,從彼得大帝,到葉卡特琳娜女皇,到亞歷山大一世,歷代俄國沙皇都在推動俄羅斯現代文明建設方面做出過自己的努力:1861年,俄國廢除了農奴制,1905年建立了君主立憲制,1917年2月,又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度。整個過程應該說是俄國制度現代化進程中一系列的、不斷的進步。而十月革命建立的蘇維埃政權是對此前二百年俄羅斯現代文明進程的一個巨大的扭曲,一個巨大的中斷,一個巨大的倒退。所以,我說克倫斯基的這個評價還是蠻客觀的。

法廣:從當時形勢來看,在沙皇政權倒塌又面對戰爭困擾的俄羅斯,克倫斯基當時所代表的二月革命理想是否註定失敗?布爾什維克上台是否也有一定的必然?

張博樹:我不認為是這樣。就像我剛才所講,二月革命的理想實際上體現了俄國近二百年走向現代文明的進程,二月革命是其中最新的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雖然說二月革命當時建立的新政府確實面臨許多困難,因為當時的俄國正與德國交戰,正處在一次世界大戰的進行當中,戰爭還沒有結束,俄國當時在戰爭中正處於不利形勢,節節敗退,國內士兵反戰,工人也反戰,經濟也非常困難,新的二月革命政府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的確顯得比較無能,因為組成這個政府的成員,大部分是俄羅斯原來的杜馬(議會)的議員,在實際處理危機方面,顯然沒有經驗。但這並不意味着這次革命一定要失敗。假設當時沒有布爾什維克這股(政治)力量,那我想,雖然說二月革命新建立的政府會走一些曲折的路,或者說在處理棘手問題的過程中,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但是整個俄羅斯制度現代化的進程的大方向是對的。二月革命所代表的整個方向是對的,只不過是因為布爾什維克上台了,布爾什維克利用戰爭在民眾和士兵中造成的反戰心理,也藉助布爾什維克自身在組織方面的某種優勢,比如先鋒隊組織,他們利用這個機會,推翻了二月政府。從這個意義上說,布爾什維克上台也不具有共產黨宣傳的那種必然性:過去總是講,好像十月革命的勝利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體現革命邏輯的必然性……其實這些都是宣傳而已。布爾什維克上台是藉助了當時非常偶然的歷史條件,這其實與共產革命理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沒有任何關係。

法廣:從當時十月革命之後,民間對立憲會議選舉的期待,和立憲會議選舉之後,新選出的立憲會議被布爾什維克解散引發民間大規模抗議來看,是否可以說布爾什維克以這樣的方式奪取政權並沒有獲得廣泛的民間支持?

張博樹:是這樣。布爾什維克開始奪取政權的時候,成功地利用了當時民眾和士兵的反戰心理,所以,可以說在當時,他們獲得一部分民眾的支持,但是,當發生像布爾什維克強行解散立憲會議,甚至鎮壓了抗議的民眾的時候,這個政權的那種反動性充分暴露出來,當然它也就失去了很多老百姓的支持。這個過程非常自然。現在看來,甚至整個過程沒有任何意外之處。可以說通過布爾什維克鎮壓立憲會議  當然後來還有一些其它事件,他們還鎮壓了水兵起義,也殘暴地殺害了已經退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全家……這些做法,從一個文明世界來說,都是令人不齒的,是非常惡劣的。當然,在很長時間之內,蘇聯人並不知道這些事實,世界上很多人也不知道。只是到了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之後、甚至是蘇聯解體以後,很多當年十月革命的歷史事實才逐漸的被世界所了解。這進一步證明了這樣一個政權的反動性。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