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曼谷專欄

東南亞地區人權現狀令人擔憂

發表時間: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日前結束了對緬甸孟加拉國的亞洲訪問,教宗最後行程安排會見了羅興亞難民並首度作出同情表態。國際媒體一致報道,這是教宗在訪問中首次正面提及“羅興亞” (Rohingya)這一敏感字眼,對鼓勵世界傾聽羅興亞邊緣人的心聲具有莫大的象徵意義。儘管實際效應或許如同流星畫過天際,難以改觀這一地區普遍惡化的人權狀況。

教皇在孟加拉與緬甸羅興亞難民會面  2017年12月1日
教皇在孟加拉與緬甸羅興亞難民會面 2017年12月1日 圖片:路透社/REUTERSEUTERS
廣告

向來為弱勢族群發聲的羅馬天主教教宗選擇在羅興亞人危機爆發的風口浪尖走訪緬甸,被外界普遍視為極冒風險的外交之旅。然而教宗在會見緬甸最高領導人時並未提到“羅興亞這一敏感話題。保持雙邊外交平穩發展的同時,難免令心懷期盼的當地人權團體感到失望。流亡泰國的緬甸人權運動人士甚至批評教宗刻意避免提及羅興亞議題。這對教宗提倡世界和平的光輝形象有所折損。也有報道指出,長期處在緬甸政府高壓統治下的羅興亞人,事實上根本不知道教宗是誰,究竟能為羅興亞人改善生存境遇帶來多大助益。

緬甸政府從未承認過有“羅興亞人”的存在。包括以追求民主而揚名世界的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也抱同樣態度。事實上在今年八月最新一輪羅興亞危機爆發前,羅興亞人惡劣的生存境遇不時成為周邊各地的新聞話題,安達曼海灣周邊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接納了一些通過海路往外逃亡的羅興亞人,他們往往獲得沿途國家的穆斯林組織伸出援手。在泰國,這些人淪為最低等級的非法勞工。儘管如此,跟數以萬計墜海死亡的逃難者相比,謀得立錐之地就是幸運者。

對於天主教教宗日前在孟加拉國難民營會見羅興亞難民的新聞畫面。緬甸新聞媒體一概緘口不提。有評論消息稱,為了擺脫陷入羅興亞危機所導致的尷尬境地,爭取在國際社會贏得支持,緬甸當局選擇重修跟中國的友好合作關係。畢竟把發展經濟視為核心的北京政府從未就人權問題向緬甸政府施加過壓力。

柬埔寨當前跟緬甸在“人權與外交”議題上不約而同地保持同一趨向。不久前柬埔寨反對派救國黨(Cambodia National Rescue Party)遭到解散,其國內反對聲浪微弱,更多人表示嚮往穩定的社會環境,以追求經濟發展。

泰國作為東南亞地區人權觀念較為開放的國家,自從2014年軍人政變上台至今,當局對待人權的價值觀與態度同樣在發生改變。不久前泰國軍校教官體罰一名學生致死,事後連人體器官都莫名失蹤。針對這一離奇事件,泰國國防部長巴威(Prawit Wongsuwan)的表態之冷漠令人髮指。幾天前泰國政府以誘循方式抓捕16名反對建設南部發電站的民運領袖,更是激起社會公憤,引發人們對“人權”問題的熱議。

泰國一名不具名學者認為,起源於二戰以後的人權概念,在東南亞地區往往受到國家主權和利益的挑戰,當“保障個人生命自由”與“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二者之間產生衝突時,後者的強勢姿態不容置疑。就當前東南亞地區包括東盟在內各級機制提出可見的解決模式,就是以發展經濟來避免人權衝突。即便在經濟成長較高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當局對待人權的態度依然保守,更不必提及掃毒計畫實施15個月造成近四千人喪命的菲律賓了。然而儘管如此,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經常發表鼓勵“血腥屠殺癮君子”的言論卻仍然擁有大批狂熱的受眾。令人不得不對這一地區日益惡化的人權現狀產生擔憂!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