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從文化部長挨耳光攻擊看暴力事件的種種面向

發表時間:

台灣號稱實施民主政治,但國家認同卻愈來愈分歧,就在蔡英文政府積極醜化蔣介石,並由文化部和促轉會充當打手,打算徹底消滅中正紀念堂之際,一位看不過去的資深藝人鄭惠中,本周趁年終聚餐之際,當眾揮巴掌,重打了文化部長鄭麗君一耳光,在台灣造成軒然大波! 

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
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
廣告

●台灣一位資深藝人鄭惠中,本周在電視台為演藝人員舉辦的年終聚餐中,當眾揮巴掌,打了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一耳光,引起廣大震撼。這位資深藝人為什麼攻擊文化部長呢?

這是個令人遺憾的事件。鄭惠中是趁文化部長鄭麗君低頭和一位資深藝人講話時拍她的肩,然後趁她轉頭時,很用力地給了她一巴掌。她說,她恨這位部長,她是代表很多跟她同樣心情的人賞這位部長一巴掌,因為這位部長很積極在推動廢除中正紀念堂。她還說,鄭麗君部長這樣的行為無異是抄家滅族,不知感恩,她說,歷史就是歷史,廢除什麼呢?沒有中華民國哪有台灣?

第二天,因為事件鬧大,這位資深藝人舉行記者會,向文化部長公開道歉,但她仍強調,去蔣化是不對的,她不會為去蔣化道歉。強調去蔣化就是否定歷史,要去蔣化是不是也要去日本化呢?她認為,去蔣化不是台灣人民共識,身為文化部長沒有傾聽民意,推動去蔣化,只會撕裂台灣人民情感。

●民進黨政府對這個事件有什麼反應呢?

文化部發布新聞稿,對鄭惠中誤解中正紀念堂轉型表示遺憾,強調中正紀念堂轉型涉及組織轉型和空間轉型,不應簡化為「去蔣化」;新聞稿也引述鄭麗君表示,中正紀念堂轉型是「再民主化」。

被攻擊的文化部長鄭麗君以「個人受辱事小,民主不容傷害」為題發文表示,她始終相信,自由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價值,台灣社會有各種自由、多元的聲音,她期待彼此能夠對話、討論,但萬萬不該以暴力形式表達意見。

台灣總統蔡英文公開表示,在自由民主的台灣,每個人都能表達不同意見,立場可以不同,但打人就是不對,她呼籲台灣社會保持冷靜,對任何議題應該理性討論,不要助長非理性暴力行為。

●台灣政壇,暴力事件似乎不少,光是新聞媒體呈現出來「打耳光」的事件就有好幾件。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的呢?

你說的沒錯,打耳光的事件的確不少,1991年,民進黨立委張俊雄當眾打了國民黨籍的立法院長梁肅戎一耳光;1993年,民進黨籍國大代表張川田在考試院院長資格審查會上,對國民黨籍的考試院長提名人邱創煥打了兩記耳光;2008年,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在立法院審查預算時,拿紙板干擾議事進行,被國民黨立委洪秀柱奪走紙板,並順手往後一丟,不巧砸中管碧玲助理的眼睛,管碧玲立即衝上前打了洪秀柱一巴掌;2009年,民進黨立委邱議瑩因為被國民黨立委李慶華罵潑婦,趁李慶華沒注意,也打了李慶華一耳光。

不只是打耳光,2010年,立法院表決ECFA時,會場秩序大亂,民進黨立委黃偉哲從主席台上,背對着台下,把一個重達兩公斤多的不鏽鋼定時器,丟向藍營立委,打中國民黨立委吳育升右眉,差一公分就擊中眼睛,事後送醫,縫了八針。

另外,聽友們應該也記憶猶新,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曾在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訪問台灣時,在台南率眾攻擊,導致張銘清跌倒受傷。

在台灣,民進黨攻擊政治對手,或意見不同者的前例,可以說不勝枚舉,總的來說,藍營民眾遇到問題比較不會用暴力方式處理,綠營政治人物或支持者比較喜歡訴諸暴力。所以當這次事件發生後,民進黨一片譴責暴力時,過去的「打耳光事跡」或各種「暴力事跡」就紛紛被挖出來,被嘲諷是「雙重標準」。

●台灣媒體對這個事件有什麼評論?

其實就在鄭麗君被呼巴掌的前一天,前總統馬英九參加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告別式,被獨派人士丟鞋抗議。但因馬英九不發一語,快步進入上香並慰問家屬,沒有發生更大的衝突。但民進黨政府和綠營政治人物並沒有譴責暴力。

相較於這次鄭惠中事件,蔡英文總統和民進黨政府人士相繼譴責暴力,台灣媒體問到,如果你昨天加入了「譴責暴力」的儀式,那麼再往前一天馬英九參加一場政治犯告別式時遭到民眾「鞋擊」,你譴責了暴力沒?如果沒有,那要請問:為何部長遭民眾打耳光是「傷害民主」的行為,而前總統被丟鞋則是可以忽視甚至公開叫好的事?這確時是一個深刻的提問,也顯示了台灣民主政治的淺薄。

此外還有更深刻的評論:一巴掌是暴力,也是侮辱;丟鞋同樣是暴力,也是羞辱;虐童是暴力,網民肉搜圍毆虐童者也是暴力;破壞銅像是暴力,不尊重國旗與國家象徵則是政治暴力。

台灣輿論明白指出,譴責暴力要同等堅決,要有一致的標準,不能昨天跟今天不一樣。更重要的是,不能嘴裡喊着譴責暴力,回過頭來又以挑撥仇恨為樂。譴責暴力如果變成儀式,喊話的隊伍排得再長也沒用,人民終究會看穿真相的。這的確是目前撕裂的台灣社會,值得深刻省思的現象!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