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文藝欣賞

百年經典歌劇-魔笛重現巴士底歌劇院舞台

發表時間:

天才音樂大家莫紮特譜寫的經典歌劇-《魔笛》,目前正在巴黎的巴士底歌劇院上演。作為莫紮特三部最傑出歌劇中的一部,《魔笛》這部作品深受喜愛,經久不衰,兩百多年來,不斷地被搬上全球各大著名歌劇院的舞台。

廣告

《魔笛》是莫紮特在1791年逝世前幾個月完成並搬上舞台的最後一部歌劇。這部歌劇取材於詩人維蘭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luluoderdiezauberflöte)的童話,1780年後,由席卡內德改編成歌劇腳本。莫紮特在這部歌劇中運用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神話劇形式,體現了他的“烏托邦”的理想即:智慧終將戰勝愚昧、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善良終將戰勝邪惡。

用德語演唱的《魔笛》是莫紮特在其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創作而成。當時的莫紮特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鬱不得志,精神處於極度絕望的境況。雖然如此,他卻依然保留了極高的創作熱情,因此,當維多劇院(theateraufderwiede)的經理席卡內德向他提出為一部德語歌劇譜曲的要求後,便很快得到了正面回應。1791年7月,莫紮特譜曲到一半的時候,便接到前往布拉格的命令,在雷奧勃爾特二世加冕禮的慶典上指揮他的另一部歌劇鐵托的仁慈,同時,他又接受了瓦爾茨格伯爵的委託,寫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莫紮特認為,瓦爾茨格是上帝的使者,是來召喚他的,因此他傾注了全部精力、通宵達旦地創作這首在他看來似乎是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後終因體力不支而倒了下 來。回到維也納後至9月,莫紮特終於完成了《魔笛》全劇的譜曲,在僅僅排練了兩天後的9月30日,在維也納郊外的維多劇院首演,莫紮特親自指揮。

這部多元化的歌劇,集聚了意大利歌劇與德國民謠的風格,既帶有正劇的嚴謹,又包含着喜劇的靈活。其音樂將神秘、聖潔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歡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莫紮特在此劇中取用了歌劇的各種要素,而且做出統一的表現,創造出一部真正的綜合性經典劇目。

故事發生在古代埃及,伊希斯及俄賽里斯神殿的附近。塔米諾王子(男高音)在森林中戲劇性的來到了夜後(花腔女高音)的王國。他看到了夜後的女兒帕米娜(女高音)的畫像並墜入情網。

夜後要求塔米諾在三個小神的陪伴下,前往薩拉斯特羅(男低音)的寺院,救出被搶走的帕米娜。王子經過一番不尋常的磨難找到了帕米娜,倆人又共同經受了保持沉默和水與火的考驗,取得了勝利。黑暗被摧毀,人們在金色的殿堂里歡呼,感激光明之力,歌頌神聖的愛情。

《魔笛》中的《夜後的詠嘆調》、又名《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是該劇的經典名曲。劇中各個角色的音樂生動、優美,並富有特色,各異的形象風格巧妙地組合成一個整體,充滿神奇的光彩和聖潔的藝術感染力。

這部歌劇上演後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以至流傳至今,仍被奉為經久不衰的經典佳作。《魔笛》今年再次登上巴士底歌劇院的舞台。巴士底歌劇院是巴黎一座現代化的歌劇院。歌劇院內設有全方位的旋轉舞台,為高端的歌劇表演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展示機會。巴士底歌劇院是巴黎國家歌劇團的演出常駐地。歌劇院位於極富歷史意義的巴士底廣場上,歌劇院設計新穎,外觀由金屬及大型透明玻璃組合而成, 寓意着古典音樂走向聽眾,心靈相通。

《魔笛》的演出從今年1月23日起至2月23日結束,本期演出幾近尾聲,還望各位喜愛歌劇的愛好者們抓緊時間,不失良機前往欣賞。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