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藝術

蓬皮杜收藏時刻,談郝量的《由仙通鬼》

發表時間:

《由仙通鬼》這件作品是藝術家郝量在創作方法上探索中國文人畫精神古為今用的重要的里程碑,標誌着21世紀的中國藝術家鬼斧神工一般地激活了出現斷層的古典中國藝術實踐,任由觀眾的主觀想像欽點,在他們關注的各種世界問題里,讓這種實踐活靈活現地仙起來。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安東尼·林祖強訪談郝量和凱瑟琳·大衛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安東尼·林祖強訪談郝量和凱瑟琳·大衛 rfi
廣告

法國蓬皮杜中心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從9月20日開始展出中國藝術家郝量的一件作品《由仙通鬼》。這件作品是由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創始人、收藏家王兵捐贈給蓬皮杜中心的。

《由仙通鬼》是一件由繪畫、歷史檔案、裝置等多種辦法組成的作品。其中有在12世紀丟了王位的中國皇帝宋徽宗的畫像,15世紀的中國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王世貞的畫像,王世貞的書信,表現建築兩樑柱結構的木器, 和一幅在視角、內容上都改變了程式的山水圖。

郝量從中國文人畫的研習出發,在創作手段上出神入化地利用文人畫傳統里獨具匠心的程式,開發象徵和比喻的空間,將手段的嚴謹和表達的自由在文人畫的精神里找到一種當代的結合點,在準確和寬泛之間讓觀眾看看歷史,想想當下,主觀地去感悟。

對於這件作品的解讀,藝術界里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有不同的角度。

蓬皮杜中心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副館長、第十屆卡塞爾文獻展總策展人凱瑟琳·大衛 Catherine David 是在巴黎 Fiac 當代藝術藝廊聯展時在維他命畫廊的展台看中這件作品的。凱瑟琳·大衛選作品主要有幾點要求:一是作品的藝術形式和創作方法精妙,二來作品具有深遠的文化性。所謂文化性就是要體現作品所處的時代的人文,道義和精神。在藝術形式和作品文化性的結合上要有珠聯璧合的講究,決不能是粗製濫造的圖解或者是在濫情的獵奇中自我陶醉。凱瑟琳·大衛認為《由仙通鬼》這件作品在這幾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複雜度,耐人尋味。

藝術家郝量在討論他的創作的時候提到,他上學的時候,中國的美術學院要他傳承的是文化革命之後變了形的中國繪畫傳統。後來他發覺,歷史上的中國畫傳統和今天的美術學院里教的傳統不是一回事。他又去了解西方是怎麼研究傳統和現代的關係的,比方說,他發覺董其昌對藝術的變革與發展的程序化、抽象化和符號化理念與康定斯基有異曲同工的地方。於是就把西方的這些研究方法和他自己對中國畫的精髓的體悟結合起來。

我看郝量的《由仙通鬼》,注意到了政治家宋徽宗的角色。宋徽宗因為皇家的血統傳承了治國的祖業。他在生活方式的規範與創新上是一位曠世奇才,但在政治上力不從心,在亡國後受盡凌辱, 既結束了政治傳承,也熄滅了他有生之年的仙風道骨的靈氣。

在《由仙通鬼》中人們也許可以捕捉到一些線索,從而了解文人畫在郝量那裡的發展:他關注文化符號在政體的更替中的演變,不僅僅是宋徽宗亡國的時代。

中國文人畫的傳統講究的不是表面的驚心動魄,而是在極致的套路中遊刃有餘,在遊刃有餘中指點江山。

《由仙通鬼》這件作品是藝術家郝量在創作方法上探索中國文人畫精神古為今用的重要的里程碑,標誌着21世紀的中國藝術家鬼斧神工一般地激活了出現斷層的古典中國藝術實踐,任由觀眾的主觀想像欽點,在他們關注的各種世界問題里,讓這種實踐活靈活現地仙起來。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