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風土人情

梅西安與《時間盡頭四重奏》

發表時間:

《時間盡頭四重奏》是梅西安的名作,這首作品是梅西安在戰俘營里完成的。1940年,德國閃電般入侵法國,梅西安就在敗退的法軍中,被德軍俘虜,運載到納粹德國的集中營。那裡有一位喜愛音樂的管理員,認出了梅西安。這位叫布魯爾的德國軍官下令給梅西安準備紙筆和橡皮,並給他一間不受打擾的空房,讓他可以繼續創作。梅西安在被俘前,才剛寫了一首曲子的標題“在時間盡頭”。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梅西安創作了《時間盡頭四重奏》。1941年1月,德國冰天雪地,在一座戰俘營中,300多名戰俘與衛兵擠在一起,聆聽台上四位演奏者演奏他們從來沒有聽過的音樂。四位演奏者中,一位彈鋼琴、一位拉小提琴、一位拉大提琴,還有一位吹單簧管。他們用的樂器都是在戰俘營里找來湊合的。彈鋼琴的正是梅西安,而所演奏的作品,就是他在戰俘營里寫的《時間盡頭四重奏》。日後他追憶說:“從未有人如此全神貫注地聆聽我的音樂,如此心領神會。”

Messiaen
Messiaen DR
廣告

《時間盡頭四重奏》這個標題出自《聖經·啟示錄》第十章,當第七封印被揭開時,神面前會出現七位手持號角的天使,其中第七位天使向天起誓說:“時間到了盡頭,不再有時間了”。《啟示錄》描繪上帝再臨的終極審判,一方面啟示救贖,另一方面卻又充滿了對現世毀滅的恫嚇。

梅西安想像的“時間盡頭”,還有另外一層音樂上的意義。鼓聲、號角聲,尤其是引發人激動情緒的“一、二、一、二”進行節拍,是20世紀軍隊最突出的場景,在這樣的節拍中,大批的軍人邁步前往戰場,走向毀滅。

梅西安聽厭了軍隊與戰爭的節拍,他要返迴音樂的本源本質,追求“時間盡頭”,追求被戰爭濫用的節拍的終止。

《時間盡頭四重奏》里的節拍一下子延長,一下子收縮,一下子突然停滯,一下子甚至以對稱的方式卷過來又卷過去。音樂還在,但大家印象中的音樂節拍規律被梅西安打亂了。

《時間盡頭四重奏》用4件樂器 : 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以抽象音樂語言,表現痛苦在超脫中的慰藉這樣特別具體的情緒。

它的第一樂章標題是“水晶的禮拜”,以各種各樣鳥在晨光中蘇醒為開端,那些鳥的翅膀畫破沉寂的空氣。這些鳥顯然是人的命運各種形態的投射,它們被陰鬱而又慵懶的背景所包圍,呈示着苦難,等待第二樂章的天使來宣告世界末日中的拯救。

第三樂章以單簧管獨奏為主,標題是“鳥兒們的深淵”,是對人生的反思,一種傷痕纍纍孤獨中對自己的撫摸。梅西安自己說,鳥兒們這般傾訴中,表現的是對星、光、虹的嚮往。第五樂章是大提琴在鋼琴冷酷的和弦敲擊下表達“耶穌永恆的頌歌”,表現“聖經”的普世價值,一種無窮盡愛的厚厚包容。它之後,第六樂章“七個號角的狂舞”、第七樂章“宣告末日的天使之虹的錯亂”都表現了衝突。7個號角指《約翰啟示錄》中的7聲雷聲,第七樂章則是,6天創世後,人在第七安息日的 天使之虹中被超脫,超脫過程恍惚又眩暈,是靈魂的被救贖。最後的第八樂章,是小提琴表現的第二首“耶穌永遠不朽的頌歌”,按梅西安說法,是安息日的無窮延長,“變成永遠被光照耀安寧的第八日”。動與靜充滿張力的對比貫穿了這件作品。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