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文藝欣賞

威爾第歌劇《唐· 卡洛》在巴黎巴士底歌劇院上演

發表時間:

被譽為歌劇之王的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作曲的《唐·卡洛》(Don Carlos)從10月16日到11月11日在巴黎巴士底歌劇院上演。歌劇演員們用法語演唱由5幕戲組成的《唐· 卡洛》,也屬於威爾第傑作之一。

Jonas Kaufmann飾演唐·卡洛
Jonas Kaufmann飾演唐·卡洛 Opéra de Paris
廣告

威爾第作曲《唐·卡洛》的劇本取材自十八世紀德國作家席勒(Schiller)的戲劇。《唐·卡洛》的法文劇本由Camille Du Locle及Joseph Méry編寫,在1867年3月在巴黎歌劇院首演。隨後在20世紀後半後就經常上演,讓這部歌劇成為一部著名歌劇。

威爾第的這部《唐·卡洛》歌劇情節複雜。故事敘述:西班牙王子唐·卡洛原本要與法國公主伊麗莎白結婚,沒想到卻被父王菲利普二世奪走這位法國公主,自己愛戀的情人變成了繼母。唐·卡洛的父親佔了兒子媳婦後,也讓父子間埋下對立心結。在政治上,唐·卡洛與好友羅德利果齊心協力希望改變父王鎮壓的政策,結果唐·卡洛面對審判,其好友羅德利果被殺。幾經周折,最後在愛慕唐·卡洛的艾伯莉公主安排,唐·卡洛決心離開,他臨行前和伊麗莎白見面辭行,被菲利浦二世與宗教裁判長發現準備再次逮捕。當國王菲利普二世和宗教審判長率眾前來,國王和隨從們感驚訝,因為他們聽到的似乎是已故國王卡羅五世的聲音。而且從卡羅五世墳中突然走出來一個幽靈,將唐·卡羅拖入 墳中。

《唐·卡洛》這部戲有五幕,一直到11月11日在巴黎巴士底歌劇院上演法語版,也是今年在法國上演的重要歌劇劇目之一,因此備受關注。法國電視台在10月11日進行現場轉播。

評論指出,《唐·卡洛》是用人性角度詮釋自由的真諦,展示戲中主角的悲哀。《唐·卡洛》屬於世界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名著之一,表達了作曲家一直關注的主題:充滿痛苦的愛情以及在政治上的雙重含義。也就是具有何種智慧的國王才能解決政治危機;如何保持自由,也不失去個人尊嚴。威爾第一生不斷支持意大利人獲得自由,也成為他終生奮鬥的目標。

追求自由的威爾第

大家知道威爾第是意大利傑出的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27部歌劇,如《茶花女》、《阿依達》等主旋律膾炙人口。這幾部歌劇的相繼問世,讓威爾第成為意大利家喻戶曉的著名歌劇作曲家。《茶花女》是一部舉世聞名的音樂巨作,它以深刻的主題和動人的旋律,激動着後世無數人的心靈。威爾第創作一些歌劇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劇之列,現在繼續在世界各國上演。

其實,一個偶然機會讓威爾第愛上了音樂。威爾第於1813年10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帕爾瑪公國市郊一個名叫龍科萊的小村莊。他的父親是鄉村小旅館的主人。威爾第7歲時在教堂里第一次聽到風琴的聲音後,就愛上了音樂,但是他沒有學習音樂的良好環境,他的父親找了一架舊琴,請管風琴演奏師教威爾第練琴。1832年,威爾第去投考米蘭音樂學院,但是院長以威爾第不適於培養為借口,拒絕接收他入學。威爾第並沒有因此而灰心,繼續隨聲樂教師和作曲家拉威尼學習,而且很快就掌握了作曲的基本技術。威爾第並在25歲創作了第一部歌劇《聖波尼法喬的奧貝托伯爵》。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