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文藝欣賞

巴黎橘園美館“睡蓮、美國抽象化派與莫內後期畫風對應展”

發表時間: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目前在巴黎第一區協和廣場附近、杜樂麗花園裡的巴黎“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 ) ”正舉辦的一項美國名家睡蓮畫作與法國睡蓮畫作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內( Claude Monet )的相映對照的展覽“睡蓮、美國抽象化派與莫內後期畫風展”。莫內究竟是不是印象畫派鼻祖?這項畫展也就激發美法兩國藝術界對此議題的熱辯及討論。

巴黎瑪蒙丹-莫內美術館Marmottan Monet展覽畫作:睡蓮垂柳倒影(1916-19)
巴黎瑪蒙丹-莫內美術館Marmottan Monet展覽畫作:睡蓮垂柳倒影(1916-19) Wikimedia/CC/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廣告

其實,近三年來,巴黎橘園美術館可說傾向以另一種藝術批評路線的展覽來決定畫作的“現代性歷史”。事實上,著名的美國畫評家格林伯格(Greenberg)是首位把美國畫家的抽象化標記屬於莫內後期畫作的筆觸中。格林伯格指出,其實紐曼(Newman)或斯提勒(Still)兩位美國名畫家只是繼續了莫內的睡蓮畫作或日本風格的小橋等景物的畫風。他的這番理論不僅把莫內奉為“印象派”的始祖,更是把莫內推崇到猶如二十世紀藝術殿堂的紅衣主教之地位,這是費加羅報記者里維耶指出的。那麼,這種吸引人的理論建構是否又與事實相符呢?巴黎橘園美術館的新任女館長德布雷依因此逐一打開各項檔案來檢視,如:2010年在馬德里的波內米薩基金會的收藏品,以及巴黎馬爾莫坦莫內美術館(Le musée  Marmottan Monet)的收藏。這些當然也都是一個非常耀人眼目的警告與審視的良機,同時也可說是一種“有助益的揭秘”。

肯定地,人們陶醉於這些畫布的色調、飽和的畫布,以及筆刷和可以比較不同厚塗顏料的感覺。甚至有時那些畫作根本沒有水平線、沒有透視效果、無物體的輪廓。整幅畫看起來,只好像純粹只在做顏料材質的調和而已。這就是我們前往在橘園美術館的幾個橢圓形展廳,所看見陳列着從1927年起的22幅的那些睡蓮創作,稱它“睡蓮”,如果你還能夠從形狀模糊內容中看出他們是睡蓮及垂柳葉吧!

從這22幅畫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以藍、紅、綠、紫色等色彩快速揮刷出的休止符及大休止符的寧靜交響樂,都感染了這二十幾幅畫。所挑選出的這些美國畫家的畫作里,我們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聚合;只是缺了灰濛濛色彩及水中倒影。

一些評論家認為莫內是抽象化鼻祖,但老莫內從沒有一刻是存留有抽象化的哲思。一直到莫內吐出最後一口氣,也就是1926年12月5日,他的作畫一直保持着一種影射手法,只是試圖把他四周的環境印象化、做個比擬。莫內的畫作中,這種呈現在畫布上的一大片色團在空氣、在陽光中震動顫抖並一直混雜在它們的陰影中。

當這位白髯鬍鬚的老人出現在畫展的屏幕上時,他身處五彩繽紛的薇尼(Giverny)花園中,這是由一位薩夏先生在花園擺設的隱藏攝影機所拍攝下來的莫內身影。它帶有一種白內障式的朦朧效果。這種白內障帶出的效果大大的阻礙人類的視覺,例如現今收藏者奧賽美術館展覽的莫內1921年的垂柳畫作,它也是我們今天現代人所看到的一種觸覺上的自由,是如此的勇猛、大膽。這也是造成混淆或是失落感極重的一種效果。評論家格林伯格就認為說,這種效果就是抽象化的風格。但橘園美術館的法國女館長對於格林伯格的這種看法就有所保留。

我們可以在本次橘園美術館的展出當中來比較幾位美國著名畫睡蓮畫家的畫作,如: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主要力量;以及以風景人物畫著稱水粉風光繪畫的迪安·米切爾;還有美國抽象派畫家馬克·羅斯等的美國抽象化大師們都會因為法國這位有時很大膽的睡蓮畫作大師莫內而重新被審視,並因其“抽象化”名聲也受到繪畫史中地位爭議的警示。

除了,有著名的美國色域繪畫流派的先鋒紐曼、抽象印象派畫家斯提勒的畫作,另外還展示一些美國後起之秀的新生代睡蓮畫派畫家,例如1955年收藏到紐約曼哈頓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以風景人物畫著稱的美國水粉風光繪女畫家米切爾,她於1967年定居與維特依(Vétheuil),也就是距離莫內的美麗紀薇尼花園不遠處,也可說她是居住在莫內的地盤上。但她曾表示,比較特別欣賞畫家塞尚,對於莫內,她則評論說:“自我居住到維特依後,觀察到莫內不是一個色彩能手畫家,他的着色很恐怖!”後來接着輪到她以風景為作畫材料,並且以畫布來表達她的感覺。人們也發覺她在1980年在蓬皮杜文化中心展出命名為“The Good-bye Door”的一幅多折畫屏。另外此次展出的睡蓮畫作系列年輕畫家還有:同樣也是喜好塞尚甚於莫內的Morris Louis 、魁北克畫家Riopelle、明說自己不喜愛莫內的畫家Guston 等的睡蓮派畫家。

總之,格林伯格過去與這些畫家通訊,或是強迫式的,或是有意識地,格林伯格可說把莫內不朽化了。當然事情還未成功,當時在發掘睡蓮系列繪畫創作的時代,原則上主張要回歸到有秩序的畫風,作畫線條也再度成為繪畫的首要條件。1920年代,繪畫評論是把這種畫風抨擊為《折磨人的單調》,甚至批評為史上從未有過的《最嚴重的藝術錯誤》。美國畫評家格林伯格可說翻轉了這些古老的畫評意見,讓它們如今顯得可笑之至。

所以,聽眾朋友不妨可以自己去觀賞,然後評鑒,看看您自己究竟是比較贊成哪一種畫評的看法。

請注意:法國巴黎橘園美術館的這項“睡蓮,美國抽象化派與莫內後期畫風展”,展覽日期至8月20日為止,每星期二關門休館。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