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十年》為什麼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發表時間:

多年來只是演藝界小圈子活動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因為今年將最佳電影的獎項頒給一出有爭議的影片《十年》,掀動香港社會一場軒然大波,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影片《十年》風波的分析評論。

中南海
中南海 DR
廣告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十年》屬於‘預言幻想片’,以極其悲觀的心態講述2025年的香港。它由5個短片組成,分別描述內地通過操縱一起在西環的恐怖襲擊推動香港實施《國安法》,一名抗議者在英國總領館前絕望自焚,一名的士司機因為不會講普通話而受到工作歧視,一對男女為抗拒強拆,男的把自己身體製成標本,以及‘紅衛兵文化’在香港泛濫導致學童兒子鬥老子等。影片最後寫出‘為時未晚’,呼籲港人反抗。”

香港《大公報》的社論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把今年的‘最佳電影’獎項頒給了影片《十年》,事件在影藝界及社會各方均引起了強烈關注─一部明顯抹黑‘一國兩制’、唱衰香港未來、在藝術上亦毫無建樹的影片,憑什麼可以得獎?答案是,《十年》獲得的,是一個‘政治獎’而不是電影獎,把最高殊榮頒給《十年》是當前影藝圈少數人違反專業準則作出的一項政治決定,目的是配合‘港獨’、恫嚇港人。”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吳志森的評論稱:“相信不少坐在電視機前收看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的香港觀眾,都跟我一樣,從未想過《十年》會奪得最佳電影這項殊榮。當爾冬陞導演宣布最佳電影得主的時候,以為聽錯,嚇了一跳,定過神來,手舞足蹈,大呼小叫,興奮得幾乎流下淚來。的確,香港人需要一些感動,需要一些奇蹟,需要一點點意外的喜訊,才會儲備足夠動力,繼續奮起前行。鬱悶得太久了,《十年》奪得最佳電影,就是這些感動、奇蹟和喜訊的及時雨。”“正如監製蔡廉明所言,《十年》已超越電影的層次,成為社會現象,甚至一場社會運動。”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盧峯的社論稱: “《十年》的五個不同故事未必個個精采動人,有的還可能拍得有點粗糙。但論到對當前社會的批判,論對當下市民躁動、惶恐、不安的描述,論電影跟觀眾的互動,今年恐怕沒有其它電影可以及得上。試想想,歷來有那一出港產片或電影在戶外播放還吸引數以千計觀眾‘入場’觀看的呢?單是打破電影與觀眾之間的界限與隔膜就已令《十年》與眾不同。此時此刻在香港,讓這本土新銳創作的本地電影成為‘最佳影片’可說完全切合時代的需求,觀眾、市民的期望。”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 “嚴格而言,《十年》只是一出實驗電影,它贏得金像獎最佳電影獎項,不在於電影專業技術等成就,而在於其題材對香港前景的不安,在評審之間獲得共鳴。”“可以說,《十年》的題材,觸動不少人,反映社會上對前景的不安和迷惘,有着廣泛共同基礎。”“最近這些年,一些事態使港人感覺到‘一國兩制’漸行漸遠,特別是兩年前政改鬥爭期間,北京發表的‘一國兩制’白皮書所描述內地與本港關係,強調中央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超乎港人的一貫認知和理解。本港與內地關係處於繃緊狀態,與港人感知‘一國兩制’不保而對未來的忐忑不安,直接有關。”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易銳民的評論稱: “香港金像獎協會主席爾冬陞透露,有人正在籌備拍攝比《十年》‘更激(進)’的電影。探討香港10年後境況的《十年》,星期日獲頒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後,持續引起熱議。爾冬陞在電台節目中坦言:‘從商人角度去看,用50萬港元成本可拍出600萬票房,因電影被禁,反令全世界都買電影的版權,不排除有人會做這樣的生意。’”“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於專欄文章中指出,《十年》的影響將不止10年,‘如果北京繼續打壓,它還會繼續發揮影響,10年、20年、100年,直至北京不再或者無能力打壓為止。’他還認為,正是北京的激烈反應,才推動‘港獨’意識進一步受到關注。”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