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藝術

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談其文化構想

發表時間:

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一行對德國和法國展開了為期九天的文化外交之旅,在這次出訪期間,除了拜會德國和法國的一些重要文化設施外,鄭麗君部長在法國也為2015年的台法文化獎的獲獎人頒獎。鄭部長在下榻酒店接受了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專訪,暢談此次歐洲行,也談到台灣未來自身文化打造與構建以及與歐洲以及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文化交流與溝通等話題。

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
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
廣告

鄭麗君德法行程圍繞“轉型正義” “文化資產保存”以及“文化科技應用”三大主題展開。

在專訪之初,她首先介紹了這次德法之旅的一些收穫:

鄭部長:“我們這次出訪有個重要的主題:從‘歷史看見未來’。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過程,我們生活在當代,但是隨時都在面對過去,也在創造未來。對台灣而言,面對過去是一件需要被努力的事情。這裡麵包括兩大課題:首先,台灣過去不太重視文化保存,而我們看到歐洲國家擁有極大軟實力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有完整的文化保存制度,使文化得以持續積累,包括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也包括聯合國更廣義的文化記憶,這些都需要得到搶救和保存。所以我的政策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建構文化保存的制度。

台灣現在正在積極推動“再造歷史現場”,就是在透過有形的文化資產,不僅是建築物本身,也包括區段的文化保存來帶動城鄉的發展過程中,也同時能夠重建歷史脈絡和生活記憶。我們在此框架下進行的,包括基隆港歷史記憶的再造、台灣有豐富的眷村文化、還有冷戰時期留下來的前空軍設施群以及工業文化遺址的保護等等都是我們積極努力的方向。

在線的部分更加重要,包括歷史記憶在線。

所以我們將結合數碼工具,在文史調查的基礎上,開放文化資料及其授權運用,希望讓這些基礎的保存和在線作為藝術創作及藝術發展,甚至是文化產業的養分。我認為,歐洲在這個文化保存領域一直做得非常好。我們在德國參考了鐵道博物館。台北也有將台北機場改造成鐵道博物館的計畫。我們也看到德國科技博物館對科技文明的保存。

法國也在文資法及相關領域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在文化部設立初期進行的文化去中央化的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賦予地方文資充分的能量,所以也會作為台灣中央和地方協力的重要參考。

第二個“面對過去”的課題就是“轉型正義”議題。因為台灣歷經了五十年的戒嚴統治,也造成了很多政治案件和人權受害的歷史。

如何面對這段歷史?目前台灣有許多政治檔案的史料,文化部即將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對其進行整理,研究和保存,並且還將進一步開放和運用。我們也將借”人權博物館“的成立來讓生活在當代的人認識歷史的真相,汲取歷史教訓,最重要的還是回歸人權的價值。

在此領域, 我們認為東德在歷經過去的集權統治之後,在東西德內部統合,民主化過程中進行的對過去轉型正義的經驗非常值得借鑒。所以我們也特別前往柏林的”史塔西檔案局“進行參觀。在”如何在史料開放和整理的過程中兼顧人權“問題上,我認為德國的法令和制度都十分值得參考借鑒。

對於創造未來的部分,我們正在進行文化政策的整體轉型。

我們希望從文化民主化的核心出發, 也就是說文化事務應該更由以人民為主體,由地方從下而上來發展,因此也要賦予地方更多的能量。同時對藝文獎助部分,對資源的補助,資源下放都將藉由中介組織來進行,以避免國家因為資源義助藝文活動而造成對內容過度主導。 所以這些文化治理組織的轉型都是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

法國有相當多的行政法人,整個文化體系也非常值得參考。所以我們計畫在明年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作為我們推動跟文化內容相關的文化產業作為推動的中介組織。

所以在面對未來的方向上,我們期待透過政府政策的轉型,能夠立基與過去,更自由自在地充分發展自己的文化。

法廣:您剛才提到要建立台灣“人權博物館”,這是前政府已經有的計畫,還是一個創新?

鄭部長:民主化的台灣,社會一直希望我們能夠推動轉型正義。但是我所屬的政黨——民進黨在2000至2008年期間在國會是少數,因此無法通過立法來推動,所以沒有明顯的進展。

上一個政府執政期間,在文化部下設立了"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但處於籌備狀態,目前史料在文化部,由我們管理。但是我希望在任內能儘快地從籌備階段過渡到具體成立。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面對這些史料,如何整理和開放,如何讓當代社會與史料背後蘊含的真相對話。現在我們在國會是多數,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有很好的機會來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儘快成立。但是我要強調的是,這項工作需要社會充分參與,因此我們近期就會擴大社會的討論和對話 ,也希望能夠促進台德之間更多的討論。

法廣:您曾經提到說,法國有44個文化部,“部部都是文化部”,這個比喻凸顯出法國對文化的重視,您是否也希望在台灣擁有相似的文化治理框架,以便進一步推進文化政策?

鄭部長:“44個文化部”是法國前文化部長雅克•朗(Jacques Lang)提出來的,意思就是說生活里每個面向都有文化,所以政府每個施政的領域都應該有文化的底蘊,所以都可以有文化施政。

所有人都應該認同的一點是,文化在社會上無所不在。因此並不是成立了文化部以後,所有的文化事務都只有文化部來管理,所以我也在我們的政府里提出了這個概念,行政院長就立刻接受了這個想法,我們現在也形成了行政院文化彙報,由十幾個部會首長共同參與,未來將透過各個部會的施政,來落實政府執政的文化。

比如,我們即將和教育部展開橫向合作,共同重新架構文化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在教育中有更多更豐富的文化體驗,培養孩子們在閱讀、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影視音等等更多文化內容的鑒賞機會,培養孩子們的藝術鑒賞和欣賞能力。我想這些都是未來培養文化產業重要的欣賞人群,也能夠讓文化產業有序的一個重要工作。

所以,法國這樣一個具有極大文化影響力的國家都在重新思考文化教育。這幾天在法國,很多人也就這個議題跟交換過意見,我覺得台灣更應該積極地重視,因為過去的教育比較重視的是考試和升學,忽略人本精神和文化體驗,尤其是從在地出發的文化體驗。所以我們即將通過44個文化部的概念,跟各個部會進行橫向合作。

法廣:這就是您倡導的文化政策中最重要的工程“三個紮根”的一部分嗎?

鄭部長:是的。“三個紮根”包括“歷史紮根”,重建歷史記憶,“教育紮根“,從小推動文化教育,還包括”在地紮根“,就是指文化生活從在地發生。

台灣推動社區營造大約有十幾年的歷史,在今後十年,我們希望從在地知識學出發,從在地蘊含的文化記憶和在地的知識擴展到社區在第空間的營造,或者生活里產業的營造以及在地文化的發展,讓在地知識學從在地出發。實際上,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地即國際,越在地越國際,越有在地的特色,實際上就更具有國際上的差異性。

例如,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法國普羅旺斯的在地特色,這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我們也認為台灣的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應該將其發揚起來。

因此,我們希望通過這三個“紮根”讓台灣文化發展的土壤更加肥沃。

法廣:您在今年10月份舉行的"台灣文化日"活動中,曾經為台灣的文化勾勒出兩個向度: 一個是自己是誰,怎麼看自己,另一個是世界知道我們是誰,怎麼看我們。從這兩句話中似乎可以讀到您十分喜歡法國的哲學家和作家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子,能否請您介紹這兩個向度的構思,以及如何將其付諸於實際?

鄭部長:我記得我第一年在巴黎學法文的時候學校就在蒙帕納斯墓園的旁邊,每天都會帶着午餐到墓園裡,有時候就請薩特陪我午餐。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法語叫“le pour-soi”,就是自己創造自己的價值。其實文化也是一樣的,每個地方和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會產生和創造出自己的面貌,最重要就是做自己,首先要做自己才能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文化並不是要複製任何他者的文化,但是文化有可以互相交流和影響。

台灣在不同的時期都曾受過不同文化的影響,台灣有豐富的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也曾經在大航海時代和歐洲人相遇,也曾受到歐洲的影響,後來也有日本統治的時期,當然來自中國的移民也帶來了中華文化。所以,實際上台灣一直在與世界的撞擊中,孕育着自己的獨特文化,所以台灣如何充分發揮移民文化孕育出來的特質是台灣給世界的禮物。

因此就應該真實和完整地做自己。將自己的文化如實地向世界展示。這是第一個面向。

第二個面向所指是什麼?就是當你知道自己是誰,很愛自己的時候,自然就會向世界表現自己,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跟世界溝通,所以即使講的不是具體的共同語言,但是在人類的文明裡,有許多思想和價值可以共享,所以擁有國際觀並不只是指會說幾種語言,而是能夠了解和共享一些普世價值和人類思想遺產。

所以,我們從這一點出發,然後再回過頭,經過這個國際觀來反思和詮釋我們的文化,我相信能夠找到一個和其他文化溝通的基礎。包括在我們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電影、藝術走出去等等,實際上就一直在尋找和世界其他國家溝通的一種方式。

我覺得這個過程非常令人感動,也值得深入地進行詮釋。因此,我很希望從這兩個向度來協助台灣文化通往世界,也讓國際社會更了解台灣,我相信我們會對國際社會做出更好的貢獻。

法廣:在台灣的文化走向世界領域,值得提及的就是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和蔡明亮等著名導演,雲林舞集,U劇場等藝術團體在法國都擁有非常高的聲譽和影響力,今後台灣文化部是否會更近一步推動台法之間在這些領域的溝通和交流?

鄭部長:是的,所以這一次我們也特別拜訪法國電視集團(France Télévision), 還要拜訪法國國家電影和動畫中心(CNC),希望能促進台灣和法國、乃至歐洲進一步在影視文化方面的交流,不僅讓歐洲的觀眾有更多機會看到台灣影視的內容,也期待能促進更多的合作和製作,能夠讓雙方的文化產生撞擊,產生更多的可能,我們也會交流在相關科技,文化與科技方面的發展。

當代是一個數位時代,面對數位的挑戰是所有傳統媒體面對的共同議題,但這也是一個新契機,因為網絡無國界。過去要走出去或許不像其他國家那麼容易,但是網絡時代卻給台灣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我們也正在積極推出文化與科技的政策,藉助數位工具,讓台灣文化的內容更容易展現在世界上。

法廣:台灣文化部對未來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有什麼願景?

鄭部長:其實,我們非常期待和全世界交朋友,當然也包括中國大陸。

台灣和大陸在語言和文化記憶領域都有一些親近性,所以兩岸文化交流一直都是文化部的一個重要工作,我們希望文化交流可以不受政治因素的影響,也不受政治干預,因為藝術自由是人權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能夠發展的重要前提。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希望兩岸人民在對方從事任何形式的表演或藝術工作時,都可以自由自在的發展,我們會以這樣的態度來面對世界各地來台灣的藝術家,我們也希望台灣的藝術家在任何其他國家也能夠充分地表現自己的藝術自由。所以我們就期待兩岸的文化交流更平等互惠,也可以在自由的價值基礎上展開。

兩岸的文化交流在民間非常密切,也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台灣不僅跟中國大陸交流,也希望加強與南向國家、與歐美社會的互相認識和了解。這是人的一種自然渴望——人人都渴望做自己、渴望交朋友、被認識。所以對台灣而言,和我們距離如此近的中國當然是我們重要的對象,民間也發展出了很多的交流和合作。

我覺得政府就應該尊重和支持,而不應該用其他的因素進行干擾。

法廣:請介紹一下您此次在法國頒發的“台法文化獎”

鄭部長: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也是台灣和法國二十年的珍貴友誼,令我非常感動。

台灣和法蘭西學院共同獎勵了很多促進文化交流的個人和機構,雖然這是為了鼓勵和表揚對促進台法雙方的交流,但更廣義地說,這就是一個鼓勵人類文化互相交流,分享和共創的一個獎項,所以我們也很高興共同主辦這個獎。

更重要的是,每一年的得主實際上都是從不同的方向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分享。

今年的得主傅敏雅( Samia Farhat )女士從事的研究關注的是台灣認同的發展, 新的作品是深入了解兩岸的年輕人情感的記憶或差異,以及他們在相遇時產生的對話,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可以讓我們自己來進行反思。這就是我講的從世界看自己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我覺得這個將如果繼續辦下去, 從每一個得主的貢獻里都會為大家帶來非常豐富的資產。

非常感謝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女士接受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專訪。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