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陳良基談“小國大戰略”領航台灣科研布局全球

發表時間:

2018年11月下旬,台灣科技部陳良基部長造訪法國,此行主要目的除出席台法科技獎頒獎典禮外,還有深化雙邊重要科研機構的合作,尤其是尋求AI等尖端科技領域的新夥伴。因此本次法廣周末專題中,我們特地邀請陳良基部長作為嘉賓,跟大家分享他提出的小國大戰略為軸心的台灣科研政策。

台灣科技部部長陳良基
台灣科技部部長陳良基 semicontaiwan.org
廣告

問:部長您常提到的“小國大戰略”,我第一時間的解讀是“務實且有雄心”這個解讀是正確的嗎?

答:對,沒錯!我做科技研究,從大學時期就是這樣做。每個做科研計畫的人都知道,它是沒有國界的。任何科技只要有科學家提出來,是全部的人跟着科學家在走,所以就科研來說,本來就應該有貢獻給全世界這樣的一個企圖心,但相對地說,做科研本來就要保障其相關資源,因此在資源掌握上如何有效應用,就非常重要了。那我從進到政府裡面來看,政府本身是一個資源分配的角色,就發現到在資源分配的理論上的一點狀況,因為台灣早期我們受的教育都是大中原的教育,即我們是一個中原大國,所以只要任何一個人提出任何領域與方向,作為大國就什麼都要。可是,對台灣,你的資源是有限的,你又希望用有限資源在全世界做科研能夠有貢獻,那你全部都要做是絕對不可能的。但這個道理在整個施政的體系裡面,卻很少人去碰觸它,所以我覺得應該要用很簡潔的方式,讓所有人都了解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的一個策略,至少在科研方面一定要做得到。

問:今年年初微軟Microsoft,再來又有谷歌Google加碼投資台灣,但到9月臉書Facebook宣布它首個亞洲數據中心落腳在新加坡,而沒有選擇原也被看好的彰化,那您怎麼看這三個投資案,或者說,台灣在科研方面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需要截長補短呢?

答:這是兩種不同考慮,微軟和谷歌的選擇,二者很清楚的是可配合台灣把AI當作是未來科研的一重要方向,從此角度來看,他們會看到台灣這裡面所展現的能量,所以微軟很快就決定把AI中心設在台灣,谷歌則提出AI行動台灣的方案,其實後續還有IBM跟Amazon它們的研發中心也都在台灣持續地擴大。但臉書那是完全不一樣,臉書設一個數據中心,做資訊科技的都知道數據中心超級耗能,很多都根本就要設在電廠的旁邊,也就是需要自然資源來建置的,跟設研究中心是不一樣的,所以我不覺得臉書的考量跟我們的策略有什麼相衝突的問題。本來數據中心就不見得要設在台灣,但臉書也提到對人才培育的部分,台灣當然也是其蠻重要的考慮合作夥伴。

問:部長提到人才,尤其您從教育部轉任到科技部來,那人才培養這方面未來該怎麼做?

答:台灣在人才培養上一向做得不錯,當我們在與各國訪談中,都能看到國外對台灣的人才是相當肯定的。很多也都到台灣來搶人才。這所表達就是說台灣在整個前段人才的培育是相當紮實,從基礎教育到科研教育,我覺得台灣完全不遜色。我自己在高教體系中,我們在傑出科研成就上一點都沒有輸給科技的經濟大國。但是後段,後段代表從開始就業的市場來看,台灣這幾年在先進技術的就業市場地位,事實上比較落後了,尤其在資訊和網絡時代,而網絡世界又特彆強調軟體,但台灣並沒有全球性知名的軟體公司。相對地如果在台灣訓練出來一個厲害的軟體工程師,他在台灣的就業機會跟到國外的機會是不一樣的。這也是台灣整個經濟體系必須要做強化的地方,要把它建立起來,這就是台灣今後必須去努力的地方。

問:您今年4月曾去美國延攬人才,那在與國外這一塊合作的方向,好比AI目前是台灣重點領域,但相關高端人才相當缺乏,您有什麼想法?

答:當時去攬才的意義就是我常講的良師興國,有好的老師可以帶出更多的才人出來。那個策略就是去找人才主要是找教師回來,希望找最優秀的老師來教導我們的學生,才有辦法把學生的路打開,更進一步把他的視野打開,啟蒙他有更多的潛能。如果說跟國際的合作上,攬才是一個部分,那國際合作有一點,也就是說把國內研究團隊帶上能夠跟國際產生交流,互相刺激,那他在台灣就不會只看到台灣需求或者資源,他可以把他的視野整個打開來,這也跟我講的小國大戰略其實有點關係。因為講小的話,你要讓自己可以在一個大的競爭環境里存活,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把自己做小,要想辦法做大。那做大的辦法就是在往外的國際合作裡面,適當地把我們的強項跟國際的需求結合起來,把它變成一個很好的夥伴,這很重要。

問:談完攬才,其實現在也覺得科技如戰場!中美之所以打起貿易戰的關鍵原因在於科技,美國更是全力阻止中國2025發展成科技大國,您覺得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要如何找出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呢?

答:這個要分一個所謂的生命周期來看,而科技部所管的主要是科學研究,比較前端,真正要到經濟效能這邊,它是比較末端,接近這樣一個生命周期。不過就整個國家角度來看的話,還是有兩點,一個是在經濟效益的部分,現時的市場競爭是一塊,但不要忘記其實很多的科技來自於最前沿的基礎研究。因此,對台灣來講,我覺得長短都要去布局,科技部會比較布長一點,做法就是盡量把更多在前沿科技的研發機會帶到台灣來,做一個連接。在後端這一塊,就是分散市場,你能夠分散即能夠讓全球化市場變成台灣的市場。在科研這一塊,那我們也知道很多新的產品現在還在實驗室裡面研發,最好的辦法是讓台灣年輕這一代,有一些人能夠跟着全世界最新進的實驗室去參與合作。當這些實驗室的產品或公司開發的新產品將來有機會變成未來指標性產品的時候,台灣就已經是它一個潛在的合作夥伴了。所以,這個布局是你要前面後面兩個都要不同考量。科技部在前端,所以我們的做法是透過對科研的前瞻眼光,看出來哪些是未來十年機會的項目,那現在就先選派一些年輕的團隊到這些團隊里去跟他們一起工作。

問:部長您是電機工程的專家,台灣整體的電子產業產值超過了其GDP百分之二十,那接下來在台灣的優勢--半導體產業鏈 無論是上中下下游,目前台灣在中游即製成部分傲視全球,但在末端產業(例如封裝)是否朝向技術提升,減少現在大家關心的污染問題?

答:這個部分,當然就是說,因為現在是處在所謂全球化市場情況底下,其實產業外移也是因此而出現的。大家都希望在整個供應鏈裡面,能夠掉調合各個優勢,讓自己的產品最有競爭力,這是一個趨勢。在這個趨勢地下,台灣如何把自己的強項掌握住,包括未來的強項,這是我們在考量的。但我們也看到說,像包括中美的貿易戰搶的是一個製造業,每個國家現在都希望我的製造業在自己的地方。所以這也要考量,儘管製造它有污染,但某種程度你沒有製造業,相對地這個國家的競爭力也會下去。那對台灣的思考就是我們希望避開將來比較高污染的,高污染就代表它需要更多的自然資源才能做出來的東西,這個其實台灣應該要慢慢地淡化。可是往前走,就需要更多的創新可以進來,但創新還是要能跟你的產品串聯,而且台灣本來在製造業上就有一定的國際聲譽。不過,製造將來可以不再作為你的完全的主力產品,並可以作為一個有高價值的產品,加上有更多的創新進去。且這個創新一定要跟消費者需求能夠緊密結合在一起。所以在推的是,將來台灣要設法從本來一個規模經濟的形態變成創新經濟,並且從教育跟前沿的研發開始,我們的人能夠在前面做創新這個部分,就能夠跟更多的世界的優秀人員在一起。反過來講,台灣本身做製造業的團隊也要能夠有機會去到達各個國際的市場,所以,我們跑法國跑其他的國家。另外現在科技部也會帶領一些年輕新創的團隊去到國際市場,接觸國際重要的合作夥伴,讓他們有更多的連結關係。這就是我們在前端後端做一個分配的考量。然後,在創新的部分能夠獲得更多的合作夥伴。策略大概就是這樣來展開的。

問:台灣中央政府108年度的整體科技預算約1190億,科技部掌握大概近600億,剛才談完人才、策略這些部分,能不能說明經費會怎麼運用?作為總結。

答:經費上,我們是希望說,對一個基礎研究來講,從剛才我提到一個科研產品的生命周期來看,你要掌握最高價值,當然在於前面的創新,最早掌握的是最好。如何強化我們未來的競爭力,投入更多在前沿的基礎研究這部分,這是必要,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未來經費裡面要再增加對前端的基礎研究。如果從比例這上面來看,科技部整體增加的經費,包括科研經費,其實增加的比例快到8%以上,這是很好的現象。反過來講,科研是需要長期投入的,所以一年的經費一下子是看不出成效的,但是我們就是說在布所謂的未來十年台灣的機會。因為這個轉型也需要時間。那就先以未來十年為期,透過這樣的規畫逐步轉型,把它帶向說我們可以真正掌握創新經濟。科技部還同時管轄科學園區,所以今年我們也把科學園區的管理法規做了修改,讓創新產業可以進到科學園區,以前是只有製造產業可以進來。現在就同時帶進來。所以,整個布局,就是在想,十年後台灣,在全球化市場競爭態勢底下,我們雖小,但是我們卻擁有關鍵科技的創造力。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