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從宋楚瑜接受新華社專訪看「橘子」的顏色轉換

發表時間: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日前赴大陸訪問,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談到堅持九二共識、兩岸一中、反對台獨、贊同兩岸展開民主協商等,在台灣內部形成爆炸性議題。曾兩度請宋楚瑜代表出席APEC的蔡英文總統急着和他切割,周四下午,宋楚瑜召開記者會,兩個因利益短暫結合的政治人物終於決裂!

宋楚瑜在台北新聞發布會上 2017年11月6日
宋楚瑜在台北新聞發布會上 2017年11月6日 路透社
廣告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日前到中國大陸訪問,談到堅持九二共識、兩岸一中、反對台獨、贊同兩岸展開民主協商等,在台灣形成爆炸性議題,宋楚瑜和蔡英文甚至因此公開決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四月三十日新華社刊登了對宋楚瑜在深圳的專訪,宋公開談到堅持九二共識、兩岸一中、反對台獨、贊同兩岸展開民主協商等,在台灣引起一些反彈。蔡英文昨天(2日)明確表示,一國兩制是台灣人不能接受的,台灣堅持民主自由,台灣人民對未來有自己的決定權,這是政府的底線,也是所有政治人物跟黨派必須共同維持的台灣人的底線。她希望宋楚瑜自己出面對社會說清楚,如果宋楚瑜對一國兩制抱持肯定的態度,蔡英文說「我們會請他離任」。

這離任的意思就是,要辭退宋楚瑜「總統府資政」這個職務,之前蔡英文已經兩次請宋楚瑜擔任領袖代表,出席亞太經合會議(APEC),因為領袖代表必須有政府職務,所以聘宋楚瑜為總統府資政,這話一說,等於已經公開決裂了。

宋楚瑜在大陸訪問期間,到底說了什麼?為什麼在台灣內部受到這麼大的關注?引起一些反彈呢?

新華社報導對宋楚瑜的專訪內容,在台灣比較敏感的有三個部份,第一是,談到「九二共識」時,宋楚瑜說,兩岸應該「誠實地面對歷史、務實地面對未來」,他說,1992年海基會與海協會交換意見並達成共識時,他擔任國民黨秘書長,非常了解九二共識的背景。他說,九二共識的基本精神有兩個,就是雙方都認同一個中國的原則和追求統一的方向。

第二,他談到親民黨的立場時說,親民黨的態度非常明確,堅持兩岸一中,大陸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也是中國的一部分,追求一個統一的中國是兩岸所有中國人共同的責任。

第三,新華社報導提到,「習五點」提議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開展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宋楚瑜對此表示「非常贊同」。他還說,習近平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表明大陸重視台灣鄉親的意見,只要坐下來談,沒有什麼不可以解決的問題,

主要就是這三個重點,在台灣引起很大反彈,不但綠營像被捅了馬蜂窩,親民黨內部也大亂,甚至有兩位黨務主管先後辭職,和宋楚瑜畫清界線。

宋楚瑜這些談話內容,不正是親民黨過去一貫的主張嗎?為什麼親民黨的黨務主管會要辭職,和他畫清界線呢?

 

新華社的專訪上網披露之後,宋楚瑜還在大陸,親民黨中央發出新聞稿解釋,說部分媒體偏離事實,說宋楚瑜並不是說「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他贊成的是「探索方案」,可是這樣的解釋沒什麼說服力。隨後親民黨文宣部主任、台北市議員黃珊珊在臉書發文,表示這件事她沒有參與,也無從對外說明,宣布請辭文宣部主任職務。她強調,她不會支持一國兩制,更不可能放棄台灣自己的主權!黃珊珊一向被視為藍營政治人物,但現在在台灣,在綠營和蔡英文催化之下,一國兩制似乎快要變成洪水猛獸了。

第二天,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吳昆玉也宣布辭職。他說,他無法接受「一國兩制」這種擺明騙小孩的東西。他認為,民主與威權的差異,就是現階段兩岸無法統一的主因。他天生自由派,不可能支持誰去談一個形同自殺的統一方案。

宋楚瑜昨天終於回到台灣,對於新華社報導之後,在台灣連續幾天引起的風暴,他有什麼說法呢?

宋楚瑜一回到台灣,馬上舉行記者會說,他這次前往大陸考察粵港澳大灣區,不論在與台商座談、參訪談話、及接受大陸媒體訪問當中,從未說過「一國兩制」四字,更談不上主張要用「一國兩制」處理兩岸關係。

他說,他去參加APEC向來的立場是「兩岸一中,兩岸一家親,反對台獨」,到現在沒有改變。他很願意把蔡英文送給他的資政聘書送回去。

接下來是重點,他強調,他對兩岸問題的立場二三十年來從沒有改變過,就是「兩岸一中,對等分治」,現階段兩岸可以用這個模式進行民主協商。

他說,對岸領導人已經明確表達,願用民主方式和台灣各界人士誠懇交換未來如何處理兩岸關係的看法,這是非常轉折的時候,因此,他特別提醒,協商只是一個過程,不是協議,協議可能是結論。

他說,就算將來協商以後要變成協議,還必須經過兩個基本機制,一是必須要有政府公權力單位授權參與;二是有民意機構的審查與監督,必要時要付諸民意通過。


總之,宋楚瑜和蔡英文的「蜜月」已經結束,兩人各自走回統與獨的陣營,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針對聘書的事簡單表示,尊重宋楚瑜個人意願,將依相關程序予以解任。這件事看似暫時畫下句點,但對九二共識、一國兩制,或探討兩制台灣方案等兩岸重大議題,未來在台灣會如何發酵,值得密切觀察。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