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書香世界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發表時間: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新生兒體內,都帶有塑膠。塑膠這個東西真可以說無所不在:從口香糖、手機、不沾鍋,到奶瓶、輸血袋,甚至衣服,現代生活中想要不碰到塑膠,連十秒鐘都很難!今天要讀的書叫《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作者蘇珊.弗蘭克說,“人與塑膠戀愛了將近百年,才發現陷入一場有毒的愛戀中,卻已上了癮……”。

廣告

本書追溯了人類和塑膠之間的愛恨情仇,以梳子、椅子、飛盤、輸血點滴袋、拋棄式打火機、塑膠袋、寶特瓶和信用卡這八件物品為主角,藉由各種塑膠材料的發明及其所伴生的產品,例如牙刷、不沾鍋、奶瓶、紙尿布、保鮮膜、拋棄式針筒、人造纖維衣服、運動鞋……等,來幫助我們檢視塑膠的歷史與文化。

關於塑膠的歷史,本書引述研究顯示,早在1950年代,人體組織中就出現了微量塑膠。1907年,純合成塑膠「電木」問世,人類史上才有了完全由非自然界分子所組成的合成聚合物。1911年,「塑膠」一詞首度出現在字典中。1941年二戰珍珠港事件後,美軍開始以塑膠取代鋁、黃銅等金屬,將聚合物從實驗室中拉進了現實生活,開始了人類對塑膠的「啟蒙」。自此便開啟了人與塑膠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戀時代!

作者告訴我們,自此,從工藝設計家、醫生到建築師、銀行、工商業界乃至社會大眾,都成為塑膠家族的愛用者,使得我們只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短短的七十年間,全世界的塑膠消耗量從近乎零的程度,到今日每年2700億公斤,成為20世紀至今最浩大的商業故事主角。然而,當我們與塑膠共處了一世紀,創建了一個無處不「塑」的世界後,才開始意識到這是一段不健康的愛戀,有如上癮者與成癮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作者美國人蘇珊.弗蘭克 Susan Freinkel,長期為美國《紐約時報》、《探索》和《健康》等知名報章雜誌撰稿,擅長論述科學、文化和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興趣廣泛,從減重、狂牛病、維他命治療到藍玫瑰等議題,均有涉獵。她費時兩年,研讀上千篇論文和報導,並進行大量深入訪談,方完成此書。

作者透過生動的奇聞軼事、整理最新科學研究和經濟報導,精采分析塑膠對我們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合成物如何衝擊我們的健康與環境,也探索了人類設法使塑膠更永續而做的一切努力。

在書中作者回顧:1930年代以後,第一雙尼龍絲襪上市時,幾小時內就賣光,甚至因供應不足導致「尼龍暴亂」,顧客間為搶購而出現全武行的打鬥場面。1958年,第一張塑膠信用卡問世,至今光是在美國,就有超過十億張卡片流通,疊起來能聳入天空112公里,相當於13座聖母峰那麼高。但它的成分,是環保人士最痛恨的PVC。1961年,第一個拋棄式塑膠打火機問世,至今全球年銷量超過3.5億個,但也成為全球海灘垃圾數量排名第二的物件(第一名是煙蒂)。歐盟在1999年就禁止在兒童玩具中使用DEHP,美國國會在九年後2008年才通過類似法案。

而雙酚A,常添加在製成奶瓶、光碟片和水瓶的塑膠中,也是許多食物和飲料罐內襯的基本成分,遇到熱水和洗潔精時很容易濾出。雙酚A的作用相當於弱雌激素,目前已知對動物健康的影響,和人類愈來愈常見的疾病相似,這包括乳癌、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以及過動症等神經行為性問題。

本書還專門有一章談“塑膠科技的手工王國”:中國。

透過《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我們了解到,塑膠造成的環境危害,比表面中看到的還嚴重的太多太多了。塑膠現在已經進入到生態循環系統中,透過許多的管道,又回到人類的身體中。塑膠造成的影響,不在陸地,卻是海洋中... 有誰知道,海龜會將塑膠袋製品,當成水母吞食,導致海龜大量滅絕,有1/3的死亡成年海龜身體中有塑膠袋。

我們以前迷信的海洋生物分解,其實造成對海洋生物極大的毒害,現在毒物又悄悄的回到人類的身體中了。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