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藝術

在亂世中發掘美好

發表時間:

寧岱在文學上的精到將作品裡的社會意義升華到了一個可以讓世界讀者在享受中思考發生在中國,卻在不同的國家、年代和背景里輪迴的普世議題:怎麼樣在亂世里發掘人性的美,找到活下去的意義。小說《託管班》讓我們在這種關切里走進二十世紀70年代的中國,也讓我們期待觀察電影《縣委書記谷文昌》中50年代60年代的中國。在高超的藝術造詣里,從中國的場景出發,討論世界性的議題,這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啟發。在21世紀全球性財富壟斷造成的亂世里,我們可以從中國文藝作品中找到一些依據,摸索到一些借鑒,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里天各一方的大家各自的處境。

小說《託管班》 寧岱著
小說《託管班》 寧岱著 林祖強
廣告

中國著名電影編劇寧岱從北京寄來她剛完成的一部小說《託管班》。這是一個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很成熟的藝術家以上個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作為時間背景,用兒時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託管班裡的記憶作為場景素材,在研究自己對親情的需要、依賴和患得患失的安全感的框架里,以精神分析的細膩,審視性地回顧小女孩滴答在父母被政治鬥爭的龍捲風捲走以後,怎麼樣面對孩子們中間的權利遊戲,怎麼樣在這樣的游戲裡走過物資缺乏、性無知、政治洗腦的日日夜夜,怎麼樣在個人和集體、獨處和群居、自我和關愛、冷漠和親情之間來來回回,進進出出。

故事裡有三條線: 小女孩滴答懷疑自己被強姦;每一天要和天生知道怎麼凌霸,用孤立別人來彌補自己的安全感的孩子王鬥志鬥勇;時不時要質疑家人親情的含金量。

寧岱將這幾條線組成的故事各自變形,扭曲,透視;用一種接近剪貼的手段,在組合和穿插中,形成整體的文學審美。這種結構和風格上的趣味既有德彪西之前的歐洲音樂的經典味道,又有當代的決斷:技術性強、復調的章法精緻講究。

寧岱的小說中,從大環境看,執政者營造了讓人人都有罪惡感的造勢而勝的政治信仰體系;在小環境里,在體系裡也很被動的小人物王奕偏偏要為自己創造主動,想盡辦法取得和濫用團體權力,也琢磨着怎麼造勢而勝。受到體系相對照顧的科學家夫人、音樂老師莊漾沒有太多同情心,只知道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卻欲言又止地借用信仰體系的話語來追夢被信仰體系批判的人性美。王奕和莊漾雖然各有各的扭曲,但都在亂世的壓制里各顯神通地找到突破口:以忽略周遭人的生存空間為代價,下意識地、卻本能地為自己爭取失落的人性美。王奕要的是安全感,莊漾要的是優越感。

這種通過扭曲間接透露出來的人性美,和主人公滴答在苦難中觀察、體誤出來的親情、友誼和愛情這種直接的人性美相互穿插、呼應,不知不覺中形成和聲。

寧岱在文學上的精到將作品裡的社會意義升華到了一個可以讓世界讀者在享受中思考發生在中國,卻在不同的國家、年代和背景里輪迴的普世議題:怎麼樣在亂世里發掘人性的美,找到活下去的意義。

在亂世里發掘人性美,從題材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從最近寧岱和妹妹寧瀛合作的電影《縣委書記谷文昌》里看到線索。

谷文昌在上個世紀國共交戰後的50年代,在福建東山島上,在一群不希望他成功、甚至想暗殺他的國民黨敵對勢力的包圍中,面對島上居民的貧困和無望,他居然能化敵為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一窮二白的荒涼的土地上植樹造林,開展造福民生的執政生涯,用經濟的振興、用愛心、用民望來為政治信仰打下實實在在的現實基礎。

我還沒有看到《縣委書記谷文昌》這部電影,但是《託管班》這部小說讓我很想馬上就看到電影。

在《託管班》里,寧岱把亂世里的人性美這樣一個普世性的議題通過小孩子的眼睛在中國文革的版本里提出來。一邊參與,一邊觀察:有體驗,有描述,有分析,有認識,有反思。很好奇,寧岱和寧瀛姐妹在藝術上怎麼處理《縣委書記谷文昌》。中國電影界的博朗特姐妹如何把藝術獻給一個體制內、在動蕩里,做自己、做為人民造福的政治人物的形象。

在驚悚的亂世里,在一個需要溫暖,呼喚溫暖的社會裡,在有限的人生里,在時代的局限里,對美好人性的追憶和嚮往是世界各國不同文化、不同社會裡的共同關切。 

小說《託管班》讓我們在這種關切里走進二十世紀70年代的中國,也讓我們期待觀察《縣委書記谷文昌》中50年代60年代的中國。 

在高超的文學和電影的造詣里,從中國的場景出發,討論世界性的議題,這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啟發。在21世紀全球性財富壟斷造成的亂世里,我們可以從中國文藝作品中找到一些依據,摸索到一些借鑒,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里天各一方的大家各自的處境。 

《託管班》  寧岱 著  中國廣播電影出版社 2017年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