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中國/文化

艾未未大型作品展“番攤”在馬賽開幕

2018年 6月20日至11月12日,法國南部城市馬賽的歐洲地中海文明博物館舉辦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大型作品展“番攤”。本次展覽的策展人Judith Benhamous-Huet強調指出,這是法國境內首此舉辦如此規模的艾未未作品展。

2018年6月12日至11月12日,馬賽歐洲地中海文明博物館舉辦大型艾未未作品展“番攤”。
2018年6月12日至11月12日,馬賽歐洲地中海文明博物館舉辦大型艾未未作品展“番攤”。 RFI
廣告

這次展覽可以說很好地概括了艾未未的藝術創作風格與理念。百餘件作品將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聯繫在一起,呈現作者對歷史的反思以及對當代社會的觀察與立場,也激發參觀者去思考。

走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色彩鮮艷的大型作品:彩屋。作品的原材料來自艾未未收藏的一所明代浙江民宅的屋架。色澤鮮艷的工業油漆以及水晶球根基讓幾經風雨的傳統木架舊貌換新顏,激發觀者去思考現代化改造手法的優劣與得失。

彩屋前是色彩暗淡卻以其龐大厚重而奪人眼目的兩個正方形作品。這是艾未未利用聞名遐邇的馬賽肥皂專門為這次展覽創作的作品。兩件作品的四壁分別刻寫着《人權宣言》和《女權宣言》,明確向剛剛走進展廳的參觀者宣示出藝術家堅守的信念,也與遠處播放的艾未未製作的難民主題紀錄片《人流》遙相呼應。

尋找父親的足跡

百餘件展品一半來自艾未未個人的作品,另一半則是歐洲地中海文明博物館的民間藝術收藏品。這些藏品經由艾未未的創意布置而承載了新的意義。

本次展覽的一個特別之處,應該說是它的展覽地點,歐洲地中海文明博物館(MUCEM)。博物館與Joliette 港口比鄰,而當年,1929年,艾未未的父親,詩人艾青也正是從這個港口踏上了法國的土地。這次展覽對於艾未未來說,因此也是一次尋找父親當年足跡的旅行。展覽由此形成兩條線索,一條勾勒出艾未未的個人經歷,從父親艾青的旅法足跡,到他自己80年代在美國時的初期作品,再到表現他在中國被秘密失蹤以及嚴密監控經歷的作品,再到他出走德國後,走訪世界各地,記錄難民故事的影片;另一條線索則勾勒出中法關係的歷史變遷。中法文對照的艾青詩句中描繪出上個世紀30年代一個中國青年眼中的馬賽與法國,博物館收藏的廣告圖片及一款遊戲則書寫着那個年代法國人眼中的中國,刻有C.L.C字樣(註:Chinese Labors Cop的縮寫)的馬賽肥皂向一戰中應徵來法國的中國勞工緻敬,模仿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的大型裝置作品則奇妙地濃縮了一段延續至今的歷史糾結與形勢反轉。

原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泉十二生肖獸首銅像見證了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而流落於海外由法國商人皮埃爾·貝爾熱收藏的兔首及鼠首將送交拍賣的消息一度引發中國政府及民間的強烈抗議。兩尊銅像如今已經返回中國,另一位法國商界名流皮諾家族購得之後,將他們無償捐贈給中國。艾未未仿製的十二生肖獸首無疑承載這些歷史糾結,但本次展覽策展人Judith Benhnamou-Huet指出,這些如今改用了金色外表的仿製品也重新提出了歸屬權問題引發的爭議:這些曾經擺設在中國皇家園林、由法國耶穌會藝術家雕制的作品經歷了八國聯軍的搶劫,隨後在海外市場被購得,該如何界定他們的所屬權?不過艾未未的十二生肖作品並沒有停止於這些歷史糾結的簡單記錄。在大型裝置作品背後的牆壁上,艾未未引述了法國現任經濟部長勒梅爾關於中法關係的一段談話:我們可以接受長期投資,但不接受搶劫(Nous acceptons les investissments à long terme mais pas les pillages)!而這句引言的背景圖案是艾未未的壁紙作品,其中四處穿插着社交媒體推特圖標、攝像頭、手銬等圖案,暗示中國社會現實中無所不在的監控、言論控制和肆意拘押。

通過藝術創作建立起一座橋樑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Judith Benhamous-Huet (以下簡稱 J-BH)接受了本台採訪:

法廣:艾未未被看作是當今世界一名重要的當代藝術家。在您看來,艾未未的與眾不同之處是什麼?

J-BH:我覺得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艾未未當然很有名,是一位廣受媒體關注的藝術家,但他之所以是一名大藝術家,是因為他通過藝術創作建起一座橋樑,往來於西方文化、馬塞爾-杜尚的觀念藝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很令人驚嘆。西方人應當做出努力,去了解中國人:我們其實還不了解中國人。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的書寫文字,有自己的精神,有自己的幽默感,有自己的文字遊戲邏輯,有自己的社會、文化背景……對這些,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我們只知道中國越來越強大。現在,我們需要去認識這些中國朋友,這樣才能喜歡他們。

法廣:近些年,艾未未在世界各地不斷組織各種展覽。2012年,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也曾舉辦過一次艾未未作品展。這次馬賽的歐洲地中海文明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有什麼特別之處?

J-BH:這次展覽與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完全不同。那次展覽時,艾未未還被軟禁在北京家中。展出作品主要是影像以及他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的創作。而這次展覽是迄今為止法國為這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展覽,其中包括多件非常難得一見的作品,有大尺碼作品,有從未展出過的他80年代初在紐約的作品,還有他父親的故事。他父親艾青是中國人都熟悉的著名詩人。他曾在1929年從Joliette港登陸抵達馬賽,從這裡開始了認識西方世界的旅程。而Joliette港正是今天歐洲與地中海文明博物館的所在地。所以說,這是一次非常有特點的大規模展覽。有很多從未展出的作品。這次展覽不僅對馬賽、對法國,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展覽,而且也是理解艾未未藝術生涯的一把鑰匙。

法廣:以父親故事為起點,這次展覽似乎也藉此敘述出中法兩國關係的歷史……

J-BH:確實如此。這次展覽也是歐洲地中海文明博物館的收藏品與艾未未的創作之間的對話。歐洲地中海文明博物館世界最大的民間藝術品收藏機構之一,其宗旨是收藏人類日常生活的足跡:人類如何就餐、有怎樣的信仰、如何消遣、如何居住,等等,所以,館內有主題繁多的各種物品。與艾未未的創作對話,將這些日常物品變成了藝術品。

法廣:展廳進門處,人們首先可以看到兩件龐大厚重的作品。看上去像是青銅作品,但其實不是。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J-BH:這兩件作品可以說是艾未未在這個空間的核心作品。這是兩塊巨大的肥皂,各重一噸。要知道馬賽最有名的特產是肥皂。這兩件作品的肥皂質地非常緊密,所以才會看上去像青銅。兩件物品分別刻有《人權宣言》和《女權宣言》。我們知道《人權宣言》後來成為普世人權宣言,但1791年寫成的《女權宣言》則沒有能夠傳世。她的發起人奧蘭普·德古熱(Olympe de Gouges)1793年被處死。這兩件作品成一米見方的立方體,這是艾未未常用的佔據空間的方式.他選用馬賽肥皂作為創作原材料也呼應了歐洲地中海文明博物館的特點,也就是日常生活用品,要知道馬賽肥皂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中世紀。

法廣:從這兩件刻寫着《人權宣言》和《女權宣言》的作品,以及展牆上的各種citations,不難看出,艾未未不僅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有社會擔當(engagé)的藝術家

J-BH:毫無疑問,艾未未是有社會擔當的藝術家。這一點,我們也不難理解。他還是孩子的時候,父親艾青曾遭受毛澤東的嚴厲迫害。五年間艾青一直在掃茅房!就是說這位著名的文化人那時候每天都在打掃那些勉強可以稱作是廁所的地方。大家可以想像,對於作為兒子艾未未來說,眼看着文化造詣深厚的父親做這樣侮辱性的工作,不僅心寒,而且也感覺受到侮辱,……我覺得,這一切都深深印在艾未未的腦海里,毫無疑問地在他心中凝聚成一種怒火。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