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華世界

王小音教授在巴黎戴高樂中文圖書館現場展示中國民間藝術

發表時間:

應巴黎國際藝術城邀請,目前正在法國首都進行學術考察的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王小音教授從事對中國民間紮染和蠟染工藝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個年頭了。7月30日周六,王小音教授應邀在位於巴黎十三區的戴高樂中文圖書館就中國民間藝術做現場展示。利用王小音教授在巴黎的這一機會,本台《中華世界》節目採訪了王小音女士。

法廣 / 中華世界
法廣 / 中華世界 RFI 法廣 / 中華世界
廣告

RFI : 能否首先介紹一下在本次現場展示中,您以哪種形式進行這一活動呢?

 

王小音:“我非常榮幸這一會有機會去戴高樂中文圖書館做這樣一次關於中國民間藝術的專題展示。客觀地說,我非常希望把這樣的一次展示活動做成為一個對當天來參加活動的學生-包括華裔小朋友和當地社區居民-來說,非常直觀的、非常有效果的一種形式。把他看成是一堂課。我不是只介紹一些好的作品。我會介紹好的作品,這些作品從客觀上講,都是我的學生的作品。這樣就可以讓參加當天展示的一些學生覺得自己也能做得這麼好、那麼棒。”中國民間印染其實是一種歷史非常非常悠久的中國民間藝術瑰寶。他特別有中國文化傳統的魅力。即有造型語言藝術上的內涵和獨特的語言體系,藝術語言的體系。另外,他也特別適宜於表現中國文化當中的某種精神。所以,我想這麼好的一個項目,而且,我個人也對此研究了蠻久的時間。來巴黎有這麼一個機會,向巴黎民眾做介紹。對我來說,我期望要做的非常直觀。讓法國人可以非常明確地從自己的作品當中覺得中國民間藝術的確不一樣、的確好、的確美。所以,我把它設計成一堂課。通過這堂課,介紹些好作品給他們。然後,我會告訴他們中國民間藝術的獨特之處。並通過這些介紹,做一些技巧的掩飾。通過技巧演示之後,我相信這些孩子,包括華裔小孩和法國孩子,都能非常明確直觀地感受到。接下來,還有一個重要的過程,就是我期望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設計和製作,以自己最獨特的方式,來告訴大家紮染藝術真的很美。所以,我整個設計是把它作為一堂課來做。根據我自己個人的教學經驗和我自己的個人研究,應該說,這是非常有趣,非常生動的。而且,也會很有效地傳達到我們對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種情感,這是一種中國人的情感。和我們試圖通過這樣一堂課,傳達給法國人民,中國人民對美的、對藝術的傳統認識。。。”

 

RFI : 整個展示持續多長時間呢?

王小音:“應該就是兩個小時左右吧!按照我的經驗,這就夠了,可以達到效果。因為,紮染和民間印染當中還有的蠟染、藍印花布這些項目相比,相對來講,其製作的工藝程序還是比較複雜的。另外,它對環境、對工具的要求也比較高。哪個步驟出問題,都會有不可預知的一種,或者說非常差的一種效果。而且時間也來不及。但唯有紮染基本上可以通過在教學過程當中對課室、對工藝技巧的一種非常緊密的掌握或控制,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兩個小時絕對可以完成。每一位學員都可以有兩到三幅的小作品完成。而且,兩三幅當中,一定會有一幅讓自己感到非常的滿意。”

RFI : 哪紮染這種中國民間藝術,都使用哪些材料呢?

王小音:“材料也都是我們生活當中非常常用的、多見的。比如:純棉布、陳年紗線,還有針。因為一般多見的技巧:一個是縫針法 – 即走針走線的方式。但還有一種是摺疊。還有一種是通過摺疊以後做捆紮。還有一種是包裹法。不同的方式,都會有一條通過老師簡潔明了的講解,都會有一種最有效的方式。這在教學當中都能體現出來。”

RFI : 你本次在法國做學術考察,除此活動以外,還有沒有其它安排?

王小音:“還是會有一些的。整個其實是一個項目。戴高樂中文圖書館還有一個講座。也是由我去做。這是一整個系列,關於中國傳統藝術。講座的主題是中國傳統繪畫當中,中國藝術家對空間和時間的立場。中國藝術家的觀念。因為我一直在做傳統藝術文化的研究。這也是最近幾年我做出比較多研究成果的部分或內容。。。我在個人教學和個人研究當中,經常碰上這樣一種現實,就是西方和東方彼此之間互相的誤讀。其實這個誤讀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不了解。由於不知道和不了解所引起的誤解,對彼此互相欣賞是一個很大的障礙。這次的項目我已做了很久的時間了。在美國和加拿大都有相應的大學學術交流上,我都做過這樣的講座。效果非常的好。這也就是說,國外的聽眾,國外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通過這樣一個專題講座,真的能夠有頓悟。原來中國藝術家對傳統繪畫的立場和觀念和西方藝術家的立場和觀念是不一樣的。對空間的處理,對時間的處理,大家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當你知道了不一樣的所在,這樣彼此的理解就有了相當的深入度。也就會彼此真正的欣賞。這對文化溝通,國際理解等等,從藝術來說,都是非常好的途徑。”

RFI : 這是您最近幾年在做中國文化推介中所體會出的中西文化差距是嗎?

王小音:“對!這個差距完全可以彌合。通過介紹其實都是可以彌合的。人和人之間有問題,其實就是因為不知道。但當你告訴了他以後,這種感情,彼此再一起解讀藝術作品時的情感會不一樣。而且理解的深度和對文化的認識深度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