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系列專題

孫中山評價—台灣重實踐研究,大陸重歷史挖掘

發表時間:

孫中山先生的名字隨着推翻兩千餘年封建王朝統治的辛亥革命而寫進了歷史。辛亥革命失敗之後,孫中山早年創立的國民黨與孫中山試圖聯合共進的共產黨逐漸分道揚鑣。此後半個多世紀間,兩岸雖然在對峙與隔離中走過了截然不同的建設道路,但都高度評價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地位。不過,在共同的歷史光環之下,兩岸對這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否也有所不同呢?我們為此電話採訪了原台灣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現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先生。

廣告

法廣:1949年以後,台灣政治生活經歷了從意識形態主導的時期向民主進程的過渡。這種變化對台灣輿論對孫中山歷史評價是否有影響?

邵宗海:台灣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一直保持了原來狀態:原來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比如,台灣尊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是中華民國的founding father,這個看法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在孫中山人品之外,對他的思想,孫中山先生一百年前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立第一個共和國上所做的貢獻,還普遍存在於一般台灣人民心目中。

對於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就是民族主義、民生主義和民權主義的解釋,台灣過去的確是把這些思想當作意識形態處理的。這幾年,隨着台灣民主的發展,再加上台灣民智逐漸開拓,孫中山思想作為意識形態的教育逐漸有些疏遠,或者說,有一種隔絕,以至於中山先生思想在台灣的推崇比過去的確差了些。但是,這種差距並沒有減少台灣人民對孫中山先生應有的尊重,應有的懷念。

法廣:您提到有一種“隔絕”,具體指什麼?

邵宗海:就是意識形態。過去,在蔣介石統治時代,孫中山思想被看作是一個國家建設最基本的藍圖。大家都認為中山先生思想是能夠(指導)現代中國發展的重要藍本。但是,蔣介石去世之後,蔣經國繼承統治這段時間是台灣政治民主化比較開放的時代,接受外來思想,或者西方的影響。逐漸開始有人對孫中山思想、觀點是不是台灣的中華民國建設的藍本產生不同看法。這就是我剛才講開始有所隔絕的原因。

到了李登輝時代,或者到了民進黨陳水扁執政的時代,台灣對孫中山思想的看法就可能比過去,比蔣介石時代要差很得更遠。

法廣:那麼,在台灣對岸,大陸也經歷了從1949年以後意識形態色彩非常濃重的時期,走向後來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改革開放,直到今天的過程。大陸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是否也有一個過程,有一些變化呢?

邵宗海:中國大陸對孫中山先生的推崇主要有兩點。第一,他領導中國人第一次推翻滿清,建立現在的共和國。另外一點,他們覺得孫中山先生很了不起,因為他推翻滿清帝制,追求主權在民的共和國。這是他們推崇孫中山先生的重點所在。他們一直稱孫中山先生為“革命的先行者”,台灣認為孫中山先生是“國父”,這當然是在認知上有所不同。

但是,我到中國大陸後卻發現:中國大陸對孫中山在學術上的討論,或者對孫中山先生的紀念,真的是與台灣有很大不同。中國大陸對孫中山先生的紀念重在孫中山先生的行儀,就是,他什麼時候參與革命,什麼時候推動中國走向共和,怎麼樣反對袁世凱,怎麼樣建立北伐,當然,更重要是怎麼樣建立國共合作,在這些方面,他們琢磨得很多。也就是,他們對於歷史的孫中山比較重視。

同台灣相比,台灣並不是不注重孫中山的個人經歷、行儀,可台灣探討最多的是孫中山先生思想是否適合於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所以,你可以發現,在中國大陸,對孫中山的闡述,大都是以歷史作為標本。對孫中山革命的發展、孫中山對民國的造建、孫中山反對軍閥割據、甚至於強調國共合作等這些歷史的演變,大陸方面研究得非常透徹。但是,在台灣,重點不是孫中山先生的行儀,而是在於他的思想、民族主義的追求,在儒家建立起來的社會,怎麼建設民生主義、貧富之間差距能夠縮小的大同的社會。台灣強調最多的是民權主義,就是孫中山先生主張的主權在民,建立共和,希望權能分開,希望建立一個政府有能、人民有權的政治制度。所以,您會發現,在台灣的強調和在大陸的強調完全不一樣。

孫中山思想給台灣民主進程帶來了怎樣的啟示?百年後紀念辛亥革命的現實意義何在?“革命尚為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在兩岸是否有不同內涵?歡迎您在下周同一節目時間,繼續收聽對邵宗海教授的採訪。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