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系列專題

孫中山—兩岸跨越藩籬的橋樑

發表時間:

孫中山思想對台灣的民主化進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百年後紀念辛亥革命有什麼現實意義?相同的歷史是否可以幫助兩岸走出分歧與隔閡?歡迎您關注對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先生採訪的第二部分內容。

廣告

法廣:孫中山思想在台灣後來走向民主的道路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邵宗海:不可否認,孫中山先生主張主權在民,主張直選,主張政府之間能夠均權、相互制衡,建立一個有能的政府,也建立一個有權的人民,這些對台灣民主制度的創立是蠻有影響力的。所以,雖然大家說中華民國的憲法已經不再是孫中山先生早年奠定的規範(這是實情,因為孫中山先生畢竟是在八十多年以前,在當時的中國提出了一些民主制度的說法。隨着時代的改變,他當然不見得能完全跟上腳步。但是,孫中山早年提出的那些主權在民、建立共和政體的概念,到今天為止,還是民主政治里很重要的成分。從這點說,孫中山先生的一些民權思想影響了台灣很多民主的發展,這是有脈可循的。

法廣: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兩岸都有不同形式、不同名義的慶祝活動。您覺得在一百年以後的今天,慶祝辛亥革命有什麼意義?對台灣,與對大陸,紀念活動的現實意義是否是共同的?

邵宗海:我想,可能的一個重大意義是兩岸都尊重孫中山先生,都認為孫中山先生在一百年以前,領導了革命黨人推翻滿清,建立共和,是近代中國(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中國大陸)最大的一個啟蒙者。所以,孫中山就變成了兩岸都認同的共同的一個象徵。這個共同認同、接受的象徵也就成了兩岸的橋樑,使得兩岸之間可以跨越很多因為1949以後的隔離所造成的陌生,或者某些不同的價值的判斷。這些藩籬,都可以因為這個認同而建立起來一座橋樑而穿越,進而使兩岸能夠更加緊密,對兩岸未來的發展可以提供更大的貢獻。

百年紀念,在台灣叫建國百年,中國大陸叫辛亥百年。紀念的是同一個人:孫中山,同一件事:推翻了滿清,建立了近代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這一點,我覺得很有意義。

但是,對於未來,我覺得,孫中山先生過去一些值得學習,值得效法的規範繼續對兩岸的人民產生影響力。比如孫中山不戀權位:推翻帝制後,他出任大總統沒有多久,就讓位給袁世凱,希望促成中國的團結。像這些人格上的表現還是值得很多中國人效法。

台灣把孫中山思想在台灣的實踐成果統籌稱做“台灣經驗”,開始整理出來,希望能夠供台灣內部未來的發展,以及中國大陸參考,特別是在民權主義的發展、民主政治的發展上。

但是,中國大陸也不錯,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中包括的實業計畫,希望中國能夠普遍地經濟開發,建設交通……今天實踐得最漂亮的,不是在台灣,而是在中國大陸。

法廣:兩岸雖然紀念的是同一個歷史事件,但是,對這段歷史有不同的詮釋,兩岸也有不同的實踐,這種共同與不同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幫助兩岸走到一起呢?

邵宗海:現在,台灣特彆強調孫先生民權主義的發展。實際上,孫中山當初設計他的建國大綱,建國方略的時候,當時的中國也是剛在開發之中。台灣所強調的民權主義可以給大陸一點啟示。但另外一方面,中國大陸在孫先生的民生主義,特別是實業計畫的貫徹、發展,同樣也給台灣帶來一種啟示:台灣怎麼能夠在兩岸既共同合作,又相互競爭中,吸取一點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上的經驗,進而把孫先生的民生主義真正的精神再度在台灣檢驗、實踐。

法廣:孫中山先生遺訓:革命尚為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您覺得在中國大陸,那些方面尚未成功,台灣在那些方面仍需努力呢?

邵宗海:台灣方面認為,當時孫先生看到軍閥割據、中國還沒有完全四分五裂的狀況,有感而發,在臨終時講出這句話,應對當時中國的這種情況。

但是,中國大陸方面則認為,孫中山先生臨終之前看到中國還沒有達到一統的局面,希望最後中國能夠走向和平統一。

這兩者間解釋不一樣,但是,兩者也沒有太大衝突,也就是說,孫中山先生所看到的是希望中國統一、強盛。台灣不過是把這樣的看法濃縮在當時的環境,而中共把這個問題看作是未來中國的方向。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