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輿論看中國

中國入世十年:怎樣總結?

發表時間:

十年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為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舞台上的一員。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但這十年間,中國與貿易夥伴摩擦不斷。對這十年該做怎樣的評價?今天的法國輿論看中國節目就向大家介紹法國《世界報》2011年9月30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國入世十年:怎樣總結?

廣告

文章的作者是《世界報》記者阿蘭-弗拉雄。文章寫道,2001年秋季,發達國家與“世界工廠”開始直接地貿易競爭。當時,有人說,取消與中國的貿易壁壘可以刺激世界貿易,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也就會帶來就業。但十年後的結論則是眾說紛紜。

作為出口大國,中國當然希望加入世貿組織。成為這個推崇有序地解除貿易壁壘的組織的成員,可以為他打開富裕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市場。作為交換條件,中國也應當遵守對等要求,降低關稅,允許其他國家的產品流入。在北京看來,這是鄧小平在70年代末啟動改革的必然。

文章寫道,美國當時也希望中國加入世貿。自從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一直伴隨着中國經濟發展的腳步。二十世紀末的美國十分自信,不能想像一個富裕起來的中國不會順理成章地變得民主,並因此而成為一個盟友。於是,共和黨人老布什將推動中國加入世貿作為努力目標;他的繼任者,民主黨人克林頓繼續努力,甚至比老布什更積極。他們有共同的論據:中國產品可以更順利進入美國,美國的出口也將侵入中央帝國深不見底的市場。他們也有共同的信心:美國將可以平衡他們對華貿易中已經出現的赤字。

但是,阿蘭-弗拉雄寫道,十年後的事實與此完全相反。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爆炸性膨脹,美國的就業形勢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糟。是偶然嗎?還是應當歸咎於中國,歸咎於中國加入世貿?

這篇文章就此指出,中國遵守了承諾,降低了關稅,擴大了農產品進口配額,對外國投資開放了服務行業。中國是一個工廠,但也是一個市場。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是第二大進口國。無論進出口,中國的貿易額翻了五倍。

但是,美國(還有歐洲)的工會組織則認為這是一場騙局。跨國集團將工廠轉移到中國,然後將在那裡低價生產的產品再出口到美國。受益的是股東,受害的是美國的勞動者。十年內,美國工業領域可能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就業,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也從八百三十億美元增長到兩千多億美元。

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認為,北京的行為方式與其他成員國一樣,不比別人更好,也不比別人更糟。但是,各國商會看法則不同,他們認為,中國市場的開放只寫在紙上,其實仍然難以進入,北京還是優惠對待中國企業。無論是出口,還是投資,外國企業在中國發展的法律框架都還很模糊。

《世界報》文章以英國人蒂姆-科里索在中國的經驗為例。蒂姆-科里索和他的企業在中國發展已經二十餘年。今年秋季,聖-西蒙出版社再版了他的中國投資心得:《中國先生,如何在華爾街發財後,在北京損失四億五千萬美元》。蒂姆-科里索在這本書里寫道:在中國,市場是專橫指令,是虛假意向書,是對案件沒有任何了解就可以作出宣判的法官,是接受展開調查前先要汽車、要裝有現金的箱子的反腐辦公室官員。

《世界報》文章介紹說,美國那些拒絕批評與中國貿易狀況的人提出三個理由解釋他們的立場。首先,計算貿易平衡的方式會歪曲貿易往來的真實現狀,很多在海關處被打上“中國製造”標籤的產品只是一條複雜的生產鏈條的末端。這個生產鏈條往往是跨國公司,產品中的中國附加值通常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其次,企業得以將工廠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原因首先是技術。即使這些企業不去中國,也會去其他南部國家,從而破壞美國的就業。最後,對於那些維護與中國自由貿易的人來說,中國在貿易上的優勢首先來自人民幣價值低估。

《世界報》文章最後總結說,中國加入世貿的真正後果也許並不在於此。其實各方共同認同的是:由於競爭激烈,中央帝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量影響着價格,其中包括勞動的價格。也就是說,中國加入世貿代表着經濟全球化邁出的巨人腳步,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國中等工資停滯不前的原因。中下層社會靠借債維持了購買力。這是眼前債務危機的原因之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