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王軍濤:中國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對朝鮮施壓

發表時間:

聯合國人權觀察周一發表的一份372頁的報告,揭露了正在朝鮮發生的危害人類的罪行,人權觀察建議將朝鮮情勢提交國際形事法院進行調查,將應該為此負責的朝鮮領導人繩之於法,但朝鮮的盟友,中國政府隨即通過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反對聯合國向國際法庭控訴朝鮮的危害人類罪行的做法,並認為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對解決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起不到任何作用。聯合國對一個犯有危害人類罪的國家究竟有和作為?中國反對起訴朝鮮的原因何在?我們還是請旅居美國的政治學博士王軍濤先生做一些解釋: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王軍濤:實際上國際組織和國際社會有三個渠道可以做到指控朝鮮這個事情。
首先,就是通過聯合國代表大會和聯合國的一些人權委員會對這些事情進行譴責,但這也只是有一個輿論上的約束力。在歷史上,從政治上看,很多這樣的案例實際上在沒有進行充分的調查前很難做到這一點。當然朝鮮很多觸目驚心的事情現在已經被揭露出來,我不知道在一些聯合國論壇上能不能就譴責朝鮮拿到足夠的多數票。

第二,就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安全理事會的機制是當一個國家的人權受到嚴重侵害,或者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有嚴重的違背聯合國憲章的行為時,人權理事會可以決定出兵,就是武力強迫一個犯罪的國家退回去。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一個聯合國的安全理事會成員反對的話,這個程序就很難走到底。

第三,就是後來聯合國和國際社會試圖設立的國際法庭,在國際法庭上對大家公認的戰犯進行審判,但一般來講,這都是在一個政治領導人下台以後,或者是有組織的國家犯罪行為已經被制止之後,才會將這些國家的領導人送上國際法庭。

現在來看朝鮮的問題,我認為即使一些程序不能進行到底,但是還是能對它進行譴責,而且國際社會能產生一定的壓力。

法廣:目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經指出中國反對聯合國向國際法庭控訴朝鮮的做法,中國為什麼在危害人類罪這個問題上偏袒朝鮮?

王軍濤:我覺得中國政府首先也有一些被聯合國譴責的人權問題,因為他們也一直拒絕聯合國的督查。中國政府簽署了不少聯合國的公約,比如“反酷刑公約”,但是我們都知道中國廣泛存在酷刑,暴力和虐待等問題,但是中國政府反對國際社會的稽查,理由就是國家的主權不能被干涉。所以在朝鮮和其他國家的問題上,中國政府一直反對的原因就是不願意開這個先例,讓國際社會去核查的結果可能就是查到自己的頭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朝鮮在地緣政治上,一直被中國政府看作是“衛星勢力”,如果朝鮮因為這些問題垮掉的話,中國政府會覺得失去了一個“屏障”。

最後,我覺得中國政府這些年和朝鮮的關係也不好,金正恩和朝鮮政府的一些做法實際上也超出了中國政府自己的底線,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有時候就會在和美國和其他一些大國討論的時候,提出來是否有一些更加有效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實際上就象唱“紅白臉”,至少在朝鮮核問題上,中國和美國實際上是承擔了不同的角色。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和協商機制,但是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目的就是要有效的制止朝鮮政府發展核武器。
在人權問題上,是否有這樣的機制,我認為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因為畢竟朝鮮政府犯的一些錯誤也是中國政府有的,所以中國可能也擔心對朝鮮的追究最後導致引火燒身。

中國在國際很多組織的評估上都是最壞的國家之一,如果允許的話,那麼中國對記者,對律師職業的破環等都是很嚴重的,還有互聯網,中國是國際上四個對互聯網自由破壞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但是因為象朝鮮這樣的國家根本沒有互聯網,所以不在對互聯網控制最嚴格的國家之列。因此中國也很擔心,如果允許國際社會譴責或者通過一些國際法來追究罪責的話,會不會導致中國在其他一些問題上受到追究。

法廣:是不是可以說聯合國對朝鮮危害人類罪的譴責到此為止,不會有進一步的作為?

王軍濤:這也不一定,因為中國政府在歷史上對很多國家的譴責都表示反對,但是最後還是通過了。對朝鮮的問題上,我認為朝鮮在國際社會上的盟友不多,在這個問題上聯合國可能會通過,因為有些罪行確實是觸目驚心的,這和很多國家都存在的人權問題有所不同,因為朝鮮的人權問題確實很嚴重。

但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它的反對票至少可以讓國際社會不會用武力去解決朝鮮問題,這一點中國可以做到。

法廣:如果排除武力,剩下的就只有輿論譴責和經濟上的制裁兩個方法?

王軍濤:我認為中國政府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對朝鮮施加壓力。中國政府總是說希望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中國政府會對朝鮮施加一些壓力,如果朝鮮政府的態度實在不好的話,中國政府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制裁。本來國際社會除了中國和美國以外,就沒有給朝鮮什麼支持,那麼談到制裁問題的話,如果美國不支持的話,朝鮮再不給中國面子,中國政府也制裁朝鮮的話,那朝鮮就是真的被制裁了,其他的國家的制裁都是假的和虛的,因為它們本來也就沒有給朝鮮什麼支持。

感謝王軍濤先生接受法廣專訪。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