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藝術

三位中國藝術家在巴黎大王宮“藝術財富沙龍”

發表時間:

關注巴黎藝術動態的人都知道,修繕一新的大王宮,也就是位於美麗的亞歷山大三世大橋旁的大王宮(Grand Palais) 里總是舉辦者各種各樣的藝術展覽活動,剛剛辦完巴黎攝影展(ParisPhoto),第九屆“藝術財富沙龍”就於11月25日到 30號隆重出場,再一次讓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家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據介紹,本屆展覽還是和以往一樣,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對比沙龍展,法國藝術家展,設計和水彩畫展。盡然共有2500個藝術家的作品參展,展廊起到了在藝術家,觀眾和藝術畫廊之間搭橋的作用。

藝術家徐丹,邱光平,濂學銘與天成文化機構董事長張婧女士在大王宮展廳
藝術家徐丹,邱光平,濂學銘與天成文化機構董事長張婧女士在大王宮展廳
廣告

進入大王宮的穹頂玻璃大廳,映入眼簾的藝術作品真的是風格各異,可令觀眾大飽眼福,讓前來尋寶的收藏家或畫廊經紀人也能找到心儀的藝術作品。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中,我們見到了來自中國的三位參展藝術家,他們是中國成都天成當代藝術機構推薦而來的徐丹,邱光平和濂學銘,因受場地的限制,遺憾的是每個藝術家都只能有很小的展示空間,這當然也給觀眾了解藝術家的風格造成一定的障礙,但可能有眼光和鑒賞能力的內行有是千里馬的能力,能從有限的作品中看到藝術的價值。

三位藝術家真的是三種風格,氣質各異。擅長畫靜物,人物肖像的徐丹文質彬彬,他的畫面安靜,穩重,展出的兩幅粉彩作品《蓋碗茶》和《線裝書》安靜的講述者事件的流逝和過去的時光,也是對浮躁社會風氣的一種無言的反抗。大學教授邱光平很健談,最擅長畫長着嘴,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駿馬,這些馬徹底顛覆了徐悲鴻的駿馬形象,奔跑着,揭示人類文明在當下物質社會的命運。而內斂的濂學銘的畫風多變,他的畫筆下有過人體交錯肉慾橫流的“欲餐”,表情痛苦的黑白肖像“吶喊“,也有寫實到近乎於照片的樹枝,多種風格靈活運用,顯得從容淡定,個性凸顯。

首先接受我們採訪的是徐丹,應該說看到徐丹的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和特別,因為很難想像畫家如何僅僅通過粉彩將生活中的曾經有過的物品如此真實的體現出來,明明是畫,卻比實物還要逼真,時光似乎停留在了他的畫筆下。曾經在美院學士設計的徐丹對光和物體形狀的感受和表現能力非同一般。

                                         徐丹: 對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一些東西的祭奠或者懷戀

徐丹:這些畫可能會讓你覺得很安靜,我的這種風格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促成:首先這與我的性格有關係,我本人比較好靜,也和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因為我小時候就在一個就院子里長大,裡面有很多這樣的東西,在學畫畫之前就看到了它們,覺得很有意思,但是當時沒有能力去表現。美院畢業以後,就想將兒時的記憶中的那些東西表現出來。另外,這些物品也是我們很多中國人共同的記憶,可以通過這些器物看到一個社會的縮影或者是一個反射。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睹物思人”,我的畫畫的是器物,但是人在製造這些東西的時候,已經把人的所有因素都揉在裡面,事實上,您能看到許多人的因素帶裡面。而且我畫的那些手工製作的東西,比如繡花鞋等都是一針一針縫出來的,和現在流水工作線生產的那些冷冰冰的,千篇一律,冷冰冰的東西有很大的區別。所以這些東西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一些東西的祭奠或者懷戀。現在不少人都是一味追求現代的東西,但實際上我覺得我們的人,整個社會文化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沒有傳統,怎麼會有現在?假如我們忽略了以前的東西,那麼現在的東西就沒有了根基。

我本人從來不趕潮流,外面的世界影響不了我,不管怎麼變,我都是要去畫自己喜歡的東西,表現自己的內心,這樣才會有價值。不是嗎?

法廣:這些東西似乎都含有懷舊的情緒,同時也是抗拒社會上的那種浮躁的感覺?

徐丹:是的,我 在表現它們的時候都是在梳理和回憶兒時的那種生活,心裡感到很溫暖。我認為浮躁的心理很不適合搞創作,如果這個心態平靜下來,以一種很平和的心態去創作的時候,反而更有利於創作,可以靜下來反省自己的藝術觀點,修鍊自己,可以對自己和作品都更加完善一些。這一點都是很有益的。

                                                  邱光平:人類可能更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東西和追求

邱光平是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教授,被稱為是近幾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界異軍突起的藝術家,他這次帶來的作品名為“藍色天堂“,畫中的主角自然是他最喜歡畫的馬,請聽他的介紹:

邱廣平:大眾對我的作品比較熟悉實際上還是來自“馬”這個題材。“藍色天堂”這部作品是一個圓形的構圖,畫上是一匹孤獨地在深海里的馬,它張着嘴,像一匹沒有長大的馬。

為什麼叫“藍色天堂”?是因為天堂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實現願望的地方,但是如果將一匹馬放在水底,實際上馬不能呼吸。這樣就營造出一個在今天的全球化的環境里,大家都有一種追求美好東西的慾望,但其實,幸福並不那麼容易找到,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物質生活比較發達,但是我總是感覺,人類可能更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東西和追求。
我的大部分作品尺幅比較大,有十幾米長,甚至更大的作品,畫的主題包括馬,禿鷲,稻草人和炭火和山水,實際上應該說題材很豐富。

為什麼偏愛畫馬?其實從世界美術史來看,其實在中國和西方都喜歡將馬作為繪畫的題材,當我畫的馬的形象出來後,立刻就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原因是我畫的馬顛覆了人們長期以來對馬的視覺欣賞的習慣。這些馬都是張着嘴,像在呼喊,像在叫,也像是在笑。這些馬是有表情的,被擬人化了。觀者可以在每幅畫里找到不同的感覺,和不同的解讀方式。

                                濂學銘:在對大自然尊重和敬重的基礎上,人本身才能跟自然環境和諧

濂學銘帶來的兩幅作品都與樹和生命有關,茂盛的樹枝中呈現人的影子,體現出人與自然統一的觀念。

濂學銘:是本身的線條感和樹枝就像人體中的血脈和脈絡。我曾經看過一個展覽,人體只剩下血管,實際上也就和一棵樹一樣,而如果從空中俯瞰江河,也會呈現出樹一樣的脈絡感。實際上這些都和生命有關係,比如說河流,每個細小的分支都在滋潤着河流和大地。

這兩幅關於樹的作品中,我都加進了人的形象在裡面,如果仔細看就能看出來。就是想表達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對大自然尊重和敬重的基礎上,人本身才能跟自然環境和諧。

法廣:這次雖然您帶來兩幅作品參展,但是從畫冊上可以看出來,您的繪畫風格十分多變,有寫實,也有中國畫寫意等四五種風格,在您的筆下似乎很隨意底隨着主題而變化,如何做到這一點?

濂學銘:實際上是階段性的,一段時間我可能對某種風格比較感興趣,或者比較有感覺,就畫這一批,然後可能覺得某的題材有問題,或者失去了感覺,然後就會在進行新的探索和轉換。不過我的確比喜歡停留在某一個題材上,而喜歡畫不同的題材,總體表達的個人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繫。風格的轉換實際上很困難,在轉換過程中也要做很多實驗。

之前我畫的《欲餐》系列,實際上表現的是人對慾望的追求,一種奢靡的傷害,現在就逐漸轉化成人與自然的關係,更有生命力。

今天的文化藝術節目介紹了三位來巴黎參加藝術財富沙龍藝術家,徐丹,邱光平和濂學銘,感謝他們接受法廣專訪,也希望藝術永遠陪伴着您。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