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蘭西萬象

於舟:中國和法國人需要互相了解飲食文化

發表時間:

於舟從事中法文化交流多年,在法亞爾(Fayard)出版社出版了《筷子和叉子》一書。於舟近期參加了在圖盧茲舉行的第8屆來自亞洲文化活動,進行了有關中法飲食文化的講座,請聽法廣專訪於舟,談中法飲食趣聞。

法蘭西萬象
法蘭西萬象
廣告

法廣:首先請您介紹一下在圖盧茲舉行的來自亞洲文化講座活動的主要內容?

於舟:我參加圖盧茲“來自亞洲”文化活動,在我的講座中主要介紹中國美食文化的歷史淵源和主要特徵,比如中國地方菜系發達,歷史悠久,原材料豐富等。我還談到中國人餐桌禮儀,雖然中國菜在法國知名度很高,但是一些法國人不了解吃中國菜禮儀。比如我經常和法國朋友在餐廳吃菜的時候,發現他們喜歡用筷子挑菜,按照中國人習慣這非常失禮,由於法國人不理解,我在當場做演示,在場的法國人才恍然大悟。

法廣:法亞爾(Fayard)出版社出版了您撰寫的《筷子與叉子》(La baguette et la fourchette)一書,接受法國飲食方面的信息,請您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亮點?

於舟:天下共知法國人對美食的熱愛,比如說每年米其林餐飲指南出版是舉國上下的一件盛事,媒體有眾多報道。我覺得從飲食這個角度介紹中法文化差異,法國人更容易接受 。在這本書中我主要談到吃飯的習慣,烹飪選材上可以看出中國人與法國人的差異,比如說中國人用餐就是一雙筷子,最多加上調羹;而法國人根據使用肉魚奶酪會擺設不同的餐具,還擺設不同酒杯。讓人感到中國重道輕器,重視大道理,輕視器皿,法國人可以理解這一點。另外,中國人用餐把所有的菜餚放在桌子上一起分享,大家用餐時候要考慮到別人。法國人大餐是事先分好,然後大家享用同樣的菜餚,讓人感到平均主義。如果在飯店裡用餐是你用你的,我選我的,讓人感到個人主義。有的人說中國人是重集體輕個人,在吃飯的時候也是集體主義,從小耳濡目染。還有,中國人喜歡吃白飯,主要用來陪襯不同的菜餚。法國人做米飯的時候喜歡加上一些鹽。我在這本書里用從小建大來反映中法飲食習慣的不同。

法廣:您來法留學工作多年,了解在巴黎中國餐館的情況,您願意談談您的想法嗎?

於舟:我曾經寫了一篇關於中餐館在法國地位文章。剛來法國人時候會看到中餐館不少,但是居住久了發現當法國人說吃中餐,帶有某些檔次不高,簡單,快捷和價格低廉的菜餚。當中國人了解了這個情況後,會有一種憤憤不平的感覺,畢竟中國美食有幾千年歷史,而且地方菜系非常發達,根據統計有6萬不同菜譜。但是在這裡的中餐館翻來覆去就是這幾樣菜。一些餐廳的衛生也不能盡如人意,而且一些中餐館除了賺錢沒有想向高檔次發展。我認為日本菜不如中餐這麼豐富,可是在這裡已經有10多位日本廚師享有比較高的聲譽,對於中國人來說感到比較可惜。我也探尋一些其中的原因,第一,我認為來這裡開餐館的移民大多數沒有受過正規培訓,也沒有在國內開過飯店,在這裡做餐館主要是為了養家糊口,是個謀生手段。第二,這裡的菜屬於大雜燴,加入了越南,柬埔寨,泰國菜系的影響,沒有堅持自己中餐原則,看什麼好就拿來用,也不是為我所用,是照搬,這樣做出的菜是四不像。

如何提高中餐,應該引起每個人的思考。當然,隨着中國經濟發展現在的情況開始有變化:第一有來自亞洲或者香港的豪華飯店在這裡,他們有能力選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廚師來介紹真正的中華美食。第二現在來這裡開餐館移民的文化層次有所提高,比如有人讀了巴黎政治學院後開餐館,他了解中國和法國文化程度與別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我期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為中餐館正名,我希望能欣賞自己文化傳統,又能欣賞其他文化傳統,達到共榮共生的狀態。

法廣:您認為要做好的中餐就需要對中國文化理解,堅持自己的理念?

於舟:對。一方面要對自己的傳統有深入了解,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要善於吸收,同時對自己文化存精去污。大家知道法國文化悠久,也是重視文化大國,這裡有好的習慣。第三點,在吸收其他文化優點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本。既要創新又不要忘本。

法廣:您未來計畫?

於舟:我想按照我撰寫這本書的模型,再寫一本關於中國人和法國人在婚姻,家庭,愛情方面做有意思比較。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