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全球連線

胡聲平:北京或須準備面對國民黨的淪落消亡

發表時間:

台灣大選雖然已經塵埃落定,但三度政黨輪替的餘波卻遠沒有消散。圍繞兩岸關係的可能危機、年輕世代的台灣認同等問題,本台記者在台北實地採訪了台灣南華大 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助理教授胡聲平先生。胡先生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近十年來專註於兩岸關係、中國大陸政治與外交、中美關係、東亞區域研究 等領域。他在密切觀察此次大選後,對國民黨今後的走向表示深切的憂慮,甚至大膽預言,北京要做好國民黨逐漸消亡的長期準備。

廣告


“國退民進”的三大主因

RFI:剛剛結束的台灣總統大選,最終以蔡英文獲勝告終。您作為長期觀察兩岸局勢和中美關係的學者,在最近一次演講當中羅列了導致這種局面的十幾項原因,但是在其中如果要歸納出三個最重要因素,您怎麼選擇?

胡聲平:我想第一點應該是馬英九在經濟上的施政表現無法滿足台灣人的期待;第二點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長期耕耘,最終收穫成果;第三點是整個台灣選民、特別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年輕選民在思想和意識形態上的轉變、尤其是對於中國大陸態度上的轉變。

首先,馬英九在2008年的競選中提出了“六三三”的政綱:即經濟成長達到6%,而失業率和物價上漲分別控制在3%,顯然他沒有做到。在這種背景下,選民對他在經濟上不盡如人意的表現做出“失望性投票”。此外還應該特別提到一些政策的失當,包括“油電雙漲”、恢復證券交易所得稅得罪了中產階級,“十二年國教”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倉促上馬,使得許多家長不滿意等等,所以民眾用選票來懲罰了國民黨。

其次,在馬英九2008年大勝的背景下,蔡英文被選為民進黨主席。在過去八年時間裡,她有效地改善了民進黨過去的“暴力政黨”形象,同時把一個山頭林立的政黨整合到各派系都能服從她的領導的地步,而且和台灣新世代的觀念進行了有效的結合。

再次,我剛才提到的1980和1990年代出生的台灣年輕人,他們接受到的教育和此前世代不同。此前世代還有“大中國”的意識,可是在李登輝執政期間從1994年起改變了台灣的中小學教科書、推行“去中國化”的教育。很多台灣新世代的選民開始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其間經歷兩次重要推進,一次是1996年台海危機,使得台灣的“中國人認同”大幅下降;另一次則是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喚醒了新世代的台灣人認同,並且體現在這次大選當中。

在選舉前後,有台灣學者根據民調進行分析認為,從2014年“九合一”選舉就能看出,在新生代群體當中,大約有七成支持民進黨,只有三成支持國民黨,在過去十年間新生代群體大約增加320萬人,如果以近七成投票率計算則是210萬人,其中又有七成約140萬人支持民進黨,這在政黨光譜上就造成了明顯的板塊移動,也是促使蔡英文能夠獲勝的原因。

RFI: 至於此次選舉的失敗者  國民黨,您也提出了它重新執政的前景問題。以您對國民黨新生代的了解,它有沒有可能在八年或者十二年後東山再起?

胡聲平:我對這個問題也持比較悲觀的立場。從一個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們先來看它的對手民進黨,蔡英文今年59歲,從她這一輩往下三個梯隊的執政人才都已經具備而且就位。現在台灣六個直轄市當中有四個都是民進黨執政,其中高雄市長陳菊我們暫且不談,畢竟她的年紀也大了,另外三個分別是台中市長林佳龍、桃園市長鄭文燦和台南市長賴清德。在這個接班梯隊中,林佳龍和鄭文燦都是1960年代中期生人,八年之後都年屆六十。如果說鄭文燦目前沒有爭奪總統大位野心的話,林佳龍早在1990年代末期就宣稱最終目標是競選總統,而且目前看來他是民進黨內財力最雄厚的人選,在台中市長這個職位上又有很大的揮灑空間。在林佳龍往下,民進黨1970年出生的接班梯隊也有政治新星,分別是基隆市長林右昌和新竹市長林智堅。可見民進黨三個梯隊的人才都已經就位,更不要說這次選舉獲勝後,立法院里又進入三十多個新生代立委。無論在行政領域還是立法領域,都有非常多政治人才可供挑選。

反觀國民黨,在大敗之後立法院中只有35席,其中20多席不分區立委中多半是舊面孔,所以在立法院里很難說有接班梯隊可堪大用。1960年代出生的朱立倫  所謂的“五年級生”  在這次大選中已經徹底報銷了。國民黨在1960、1970和1980年代出生的成員中,都沒有明顯的接班梯隊,唯一能看到的一個清新形象,是蔣家第四代、37歲的蔣萬安,但是憑他一人之力也不可能扭轉全局。政治人物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國民黨未來的發展和命運非常讓人悲觀。

所以我大膽地預測,無論是台灣內部還是北京方面,可能都要做好國民黨逐漸消亡、或者淪為中小型政黨的心理準備。

 

兩岸關係的危機預判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助理教授胡聲平 HU SHENGPING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助理教授胡聲平 HU SHENGPING

RFI: 在選戰過程中,民進黨的蔡英文一直對“九二共識”採取模糊化策略,這使得她上任之後的兩岸政策走向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您認為北京方面可能會對台灣新政府採取什麼對策?

胡聲平:兩岸關係是包括美國在內各方面都關注的議題,所以我們看到選後美國人非常憂心,所以它分別派出現任和前任副國務卿到北京和台北進行溝通,我們稱之為“預防性外交”。至於北京,它會分幾個階段來觀察蔡英文會做什麼。但事實上北京的底線在大選前一年就已經攤牌了,就是習近平在2015年3月在政協的談話中說到:九二共識是兩岸交流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所以他 要求蔡英文能夠回到九二共識上來。

所謂“九二共識”,目前(對北京)來說大概包括兩個內涵,一是兩岸同屬一中,二是任何人不管以前說什麼,只要承認一個中國,都可以是交流對象。大陸方面已經向蔡英文明確表達了底線和立場,同時在去年的馬習會上也再度向台灣民眾重申,不過我認為它主要的喊話對象仍然是蔡英文。

從蔡英文當選到5.20就任之前,大陸接下來可能會做的,是觀察蔡英文會不會回到九二共識的立場上,而且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核心意涵要到位,即回到“兩岸同屬一中”這樣的立場上。如果沒辦法回到這個立場上,民進黨方面至少要能夠提出一個讓北京能夠接受的論述。顯然,現在北京還處在“聽其言”的階段。

RFI: 如果北京得不到希望獲得的結果呢?

胡聲平:如果到5.20之後,蔡英文不能回到“兩岸同屬一中”的立場,或者提出一個北京能夠接受的論述的話,一般我們認為,接下來第一步北京首先會中斷兩岸現有的所有協商和交流管道,包括大陸國台辦和台灣陸委會負責人之間的交流、以及海協會和海基會的定期協商。這一點應該是可以確定的,因為國台辦新聞局局長馬曉光在2015年12月已經公開講過這種前景。

第二步我們要猜的就是,大陸會不會着手進行台灣所擔心的行動,即全面性地挖走台灣所有的邦交國。目前台灣還有22個邦交國,而據我們所知,大概會有13-18個被大陸挖走,而且也不會有所謂“外交戰”,因為這些國家都已經排着隊準備好和北京建交了。

第三步我們要觀察的,是會不會有經濟制裁:最低的措施是限制或中斷大陸觀光客到台灣觀光,或者是中斷陸生求學;接下來更嚴重的是中斷履行ECFA架構下兩岸簽署的23項協議,甚至中斷台灣對大陸的雙邊貿易,這是最嚴重的情況。

當然,我們也可以猜測其他措施,比如封鎖台灣的國際空間,除挖走邦交國以外,還包括讓台灣無法加入周邊區域組織、或任何自由貿易協定。至於軍事行動,鑒於損人一百自傷五十。我們認為短期之內暫時不太可能。

這些行動是否會被採納,端視蔡英文對“九二共識”問題的回答是否能夠滿足北京的要求。當然,最終如果不能滿足,北京要對台灣採取何種手段,完全取決於北京的一念之間。

 

 

北京統戰難以逆轉檯灣年輕世代認同

RFI: 除去各種深層原因之外,選前突發的周子瑜事件,在您看來對選情究竟產生了多大影響?

胡聲平:周子瑜事件可以說是年輕世代台灣人認同發酵的體現。這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點非常不湊巧,因為道歉的時間正好發生在大選投票前夜的晚上十點之後,所以事件通過網絡快速地在年輕族群當中發酵。根據一份不完全的統計,當天晚上在周子瑜道歉的影片在youtube上出現後,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有350萬人去facebook上去按“贊”,(截至當時)估計約有135萬台灣年輕選民受到影響。

他們最終如何投票,目前不得而知。但要問有沒有影響到整個總統大選的結局?答案是沒有。因為從事後蔡英文的得票數來看,並沒有超過選前各家媒體的預估,朱立倫和宋楚瑜的得票也都和預估值接近。

那麼此次事件的影響主要在哪裡?這次台灣同時選舉總統和立委,主要的關鍵點是影響了都會區國民黨立委的選情。周子瑜事件使得年輕人直覺性的反應是“中國人欺負台灣人”,所以本來不準備投票的人改變主意去投票。粗略估計國民黨在都會區的立委競選中因此丟掉五個席次。

RFI: 16歲的周子瑜手拿中華民國的國旗被罵成“台獨”,那麼對台灣今天比她年歲稍長的20-30歲的年輕世代來說,“中華民國”究竟意味着什麼?他們的“台灣人認同”是圍繞中華民國建構還是別有出路?

胡聲平: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通常我們提到“認同”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是文化層次,也就是你是否是中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第二個是政治層次,就是說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是中華民國定義下的中國人;第三個是認同層次,即你自認為屬於哪一種體制下的人。

周子瑜事件的複雜性在於,它同時牽涉到三個層次的問題。由於1994年修改課綱“去中國化”的結果,台灣今天的“八零後”和“九零後”年輕人在文化和國族認同上,已經不太像傳統定義下的中國人,和他們的父輩或祖輩也已經不一樣了。這種台灣認同,是類似一個國族或者民族建立的過程。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看到,當周子瑜拿着中華民國國旗揮舞的時候,她不是民進黨所定義的那種“台獨”,而是年輕人本來就認為,台灣和中華民國是天然連接在一起的符號,這和老一代人心目中的中華民國不太一樣,後者心目中的中華民國領土還是及於整個中國大陸的  就像《中華民國憲法》或者《兩岸關係條例》中所表述的那樣。但是在年輕人看來,中華民國就是台灣,而且當說到那面國旗時,他們更多地看做是“台灣國旗”,而不是“中華民國國旗”。所以當周子瑜揮舞那面國旗而被稱之為“台獨”時,這是年輕人所不能接受的。對他們來說,這不是台獨,只是對國家的認同。所以當她被迫通過視頻道歉的時候,年輕人更加不能理解,為什麼會因為拿這面旗而被懲罰?

儘管這件事同時涉及到三個層次,非常複雜,但台灣年輕人在作出反應時是一種直覺反應,也就是認為政治上的那個“中國人”  換句話說北京  在打壓、欺負政治/文化/國族認同上的“台灣人”,所以情緒上的反彈就相當之大。

RFI: 在您眼中,台灣年輕人的國族認同是否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的趨勢、不會再回到中國大陸所期待的方向?

胡聲平:在這個問題上,我的立場比較悲觀。人的認同,或者用術語來說,叫“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同時會受到他的父母、學校教育、同儕和媒體的影響。台灣的學校教育體系教導年輕人什麼樣的國族認同?1994年以來“去中國化”的教育已經在台灣生根,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已經不可能逆轉年輕人的看法。從媒體來看,目前“台灣人認同”也是主流。年輕人群體中同儕的影響  尤其使用智能手機在社交網絡上彼此交換意見的方向也與前兩者相同。這些因素表現在周子瑜事件中,就彙聚成為台灣年輕人在投票選擇上的反應。

對北京而言,雖然它提出了對台工作的“三中一青”(即重點放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階層、中南部民眾和台灣青年),但是在青年問題上,不管用多少交流措施或者所謂“文化統戰”,可能都難以逆轉檯灣八零後和九零後年輕人形成的“台灣認同”。

RFI: 如果在民心走向的驅使下島內政治版圖發生根本性質變的話,您認為對北京的台海政策會提出什麼樣的挑戰?

胡聲平:北京對台灣的政策,一向是所謂“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但它面臨的最大困難是,雖然軟硬兼施,但台灣顯然是軟的不吃、硬的也不吃。如果要繼續爭取台灣人民的向心力,必須要讓台灣認同中國大陸的發展和作為,可能這就回到國民黨當年曾經提出的“國統綱領”的說法,即兩岸政治統一的條件之一是大陸要民主化,而且要達到相當地步才行。

可是台灣年輕世代的認同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地步,就是類似新加坡85%都是華人,但他們認為自己在政治上是新加坡人,台灣年輕人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未來。雖然他們當中有些人認為自己是中華文化下的一個分支,甚至明確知道自己的祖先來自於中國大陸,但是認為自己為什麼不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就像盎格魯-撒克遜人可以分出英國和美國,或者移民分成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一樣。所以對北京來說,這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