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反映北京的一次戰略挫折

發表時間:

香港立法會選舉本月5日舉行,選舉結果刷新香港政壇,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香港立法會選舉的分析評論。

中南海
中南海 DR
廣告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今次立法會選舉,是回歸以來最重要的一次。這不單是投票率創新高(約58%)、投票人數最多(約220萬人),主要是投票結果改變了本港政治版圖,本土自決背景政治人物急速崛起,成為建制陣營、泛民陣營以外的一股政治力量。” “這個比率,嚴格而言不能說是三分天下。不過,若考慮到本土自決於政改一役冒起,歷經佔領運動、旺角暴亂等,僅兩年光景已經佔據一隅,其勢頭猛進就不能低估。而且他們代表新世代,成員年輕,”“若他們正常在政壇舒展,未來將逐漸由他們凝聚出來的更多青年人主導。”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變化最大的是‘泛民’派內部,老泛民陣營嚴重縮小,被認為是‘本土派’人士的年輕候選人獲6個席位,分走地區直選總選票的19%,成為很受關注的一支新力量。其中最年輕的立法會新議員羅冠聰23歲,是‘佔中’期間的學聯常委。‘本土派’強調香港民眾的‘自決權’,這些當選議員都不公開宣揚‘港獨’,但‘本土派’常被認為與‘港獨’有千絲萬縷聯繫。‘本土派’對中央權威及《基本法》常常表現出激進的抵觸。”“‘本土派’一方面同樣熱衷於意識形態,一方面他們的票源主要是對就業、住房充滿焦慮的香港年輕人,‘本土意識’有相當一部分是他們對現實表達不滿的情緒宣洩,而未必都是與 ‘港獨’有關的政治信仰。”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韓詠紅的評論稱:“統計顯示,六名本土派人士得票率近兩成;包括落選者在內,‘本土派’候選人本次合共贏得40萬餘票,佔全部220萬選票的19%,反映香港社會心態正向‘本土派’轉向。有評論認為,選舉結果反映了北京的一次戰略挫折,這兩年裡香港貧富差距擴大,加上北京採取了削弱香港自主權的相關行動,形成香港本土派發展的土壤,簡而言之,是‘越壓越反’。 這解釋了部分港人的心情,當‘自決’成為選舉的新話題,說明了港人對前途無法自決的焦慮。不過,北京也不一定要將本土派都視為‘港獨’威脅。從理論上看,‘民主自決’的口號雖然不排除‘港獨’作為選項,但只要本土派更強調的是民主而非獨立,就不算觸及‘港獨’紅線。”

香港《信報》的社論稱:“六位循直選勝出的本土自決派合共拿下三十九萬票,意味着選民求變之餘,亦希望這一批新進代議士能夠把激進抗爭路線帶入立法會。毫無疑問,朱凱廸當選之後高呼的‘民主自決’肯定是未來四年不能忽視的議題,特區政府如何應對?假如梁振英繼續以敵我分明的態度處理,效果恐怕適得其反。歸根究柢,本土自決派也有出頭天,很大程度是強硬管治作風間接促成的,正所謂壓力愈大,反抗力愈大,要是當權者仍然採取師承北京的‘穩定壓倒一切’,政爭只會愈演愈烈,社會內耗無休無止。”

香港《明報》署名孫嘉業的評論稱:“今次香港立法會選舉的結果甫出爐,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辦)就針對今次選舉發表了一篇意味深長的談話,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就香港的選舉發表評論,而且談話的主旨內容就是‘反港獨’,顯得頗不尋常。”“拿這份談話內容與今年1月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後國台辦的談話內容相比較,可謂高度相近。”“港澳辦與國台辦的這種高度相似的表態,反映北京對台和對港政策的日益趨同,對台重心由‘促統’演變為‘反獨’,對港重點也由‘繁榮穩定’漸變為‘反港獨’。過去,香港一直被視為北京對台統戰的‘一國兩制示範區’,但經過19年實踐,樣板失效,而反過來看,台灣會否被北京當作‘反獨示範區’來警示香港呢?”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